标题: | 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又一成果获国家级荣誉 | ||
---|---|---|---|
索引号: | /2023-5359335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3-06-21 | 发布机构: | 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
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又一成果获国家级荣誉
教育部网站公示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淄博市博山区特教中心学校刘静静老师的《培智学校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一体化的建构与实践》榜上有名,喜获“二等奖”。这是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科研引领”战略的又一成果。
刘静静,淄博市博山区特教中心学校教科研主任、绘画与手工教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库成员,齐鲁名师、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骨干教师、博山区十佳教师。
一、爱心筑梦,引航特教
1997年,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刘静静走上了特教的三尺讲台。从那一刻起,她的心中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与梦想: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自食其力、融入社会,成为残而有为的人。博山特教的“科研兴教”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她,用爱心润泽生命,用艺术唤醒潜能,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让刘静静在助力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涯中砥砺前行。
二、探索求真,唤醒潜能
特殊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智障、脑瘫、自闭症、多动症、发育迟缓……面对着残疾类别渐多,残疾程度渐重,个体差异渐大的教育现实,单纯的绘画手工课程已难以满足他们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求。
在爱心和责任的驱使下,聚焦特殊儿童的功能改善和潜能开发,刘静静走上了一条探索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的科研之路。借鉴国内外艺术康复、医教结合的先进理念及方法,坚持以生为本和个别化理念,整合重构“绘画与手工”“康复训练”两大学科,有机地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技术手段,构建了全新的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体系。开发了“拓印画”“吹画”“数字连线画”“剪纸”“衍纸画”“陶艺”等15项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设计了300多个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活动方案。让特殊儿童在描点、连线、涂鸦、揉搓等绘画手工活动中感受艺术,改善动作、言语沟通、感知觉、情绪行为等功能障碍,开发潜能。
三、潜心科研,勇于创新
多年来,刘静静坚持以科研的方式解决教育问题,带领中青年教师致力于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收获了专业的成长、科研的硕果。
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八项国家、省、市、区课题的研究工作。2016年申报的“智障儿童艺术(绘画手工)康复课程的开发研究”(批准号:DHA160360)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是2016年山东省基础教育领域仅有的两项课题之一,也是淄博市1997年以来第一个基础教育国家级课题,已于2019年7月顺利结题。
其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科研成果先后在国家、省级、市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奖。其中成果《基于缺陷补偿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撰写的专著《智障儿童的艺术康复课程开发与实践》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并先后获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成果、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有20多篇论文先后发表或在全国、省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近四年有7篇论文被知网收录,下载量达到3000余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执教的《吹画梅花》等4节绘画手工课先后获淄博市特殊教育优质课一等奖,执教的《可爱的蜗牛》等2节绘画手工课获博山区优质课一等奖。 辅导的学生绘画手工作品多次在国家、市、区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有五十余幅作品先后在《中国残疾人》《现代特殊教育》《读写算》《班主任之友》《语文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内蒙古、天津、大庆、威海、泰安等全国各地特教同仁先后来校学习观摩艺术康复课程,并给予了一致好评。
认准一条路,做好一件事,成就一群人。用科研敲开特殊儿童艺术康复之门,为孩子平等的人生奠基——这是刘静静内心的誓言,并将成为其不懈的教育追求!
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20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