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池上镇

池上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池上镇预防未成年溺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镇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池上镇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池上镇人民政府

                                                                                                                                                                                                   2024年5月29日

 

池上镇预防未成年溺水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淄博市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通知》、博山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办公室《关于组织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通知》和《关于印发博山区预防未成年人溺水集中排查整治行动方案通知》要求,从即日起至9月份,根据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充分认识加强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深刻吸取溺水事故教训,进一步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和家庭监护责任。全面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防溺水工作体系。坚持“边排查、边整改”的原则,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党政领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成立镇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领导小组。镇主要领导任小组组长,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马昌华、副镇长铉律、副镇长张敬瑚任副组长,小组成员涵盖其他班子成员及中心校、派出所、卫生院负责同志,有关部门单位及各村主要负责人。

三、职责分工

镇分管教育、安全生产和分管农业、水利的领导同志具体负责牵头、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落实相关职责。负责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各村、各驻村干部、各部门单位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及“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重点水域的监测管理,全面落实防溺水工作监管责任。

(一)安环办:深入开展重点水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现场监督检查行动,将预防各类溺水伤亡事故发生工作列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督查、协调。督促各企业至少组织一场次以上以预防溺水事故为主题的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

(二)规划建设办:对在建水利工程、农村土地整理等因施工造成基坑积水等,要加强巡查值守,工程完工后及时妥善处置。无法处理的设立警示标志和有效的防护设施,加强巡查管理,并建立整治管理工作台账。

(三)卫生院:制定溺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确保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迅速到位,及时开展应急救援;配合学校做好预防溺水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救人自救常识。

(四)中心校:将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每天第一课”,同时要组织开展“六个一”宣传教育活动,成立学生防溺水“联防小组”,提醒告诫学生家长要看护好孩子,切实履行好监护人职责。召开一次防溺水专题教育班会,组织召开一次安全教育专题家长会,举办一期防溺水进校园服务活动,开展一次家访活动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组织学生开展一次防溺水承诺书签订活动。

(五)派出所: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水域排查,及时组织对溺水事故的救援,调查事故原因,鉴定事故性质,处置或协助处置事故善后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非法破坏以及对塘坝任意改造等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对因此而遗留的水坑、围堰等,要责令责任人限期修缮,确保不留隐患。

(六)各村:加强对区域内水域的巡查,排查辖区内河流、池塘、水塘、积水坑地等危险区域,要落实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加强对居民群众的教育,督促家长切实担负起对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责任。落实网格员化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水域日常巡查制度和未成年学生巡查制度,做到人员到位、巡查到位、监督到位。

四、工作重点

突出溺水事故预防,切实看牢学生、儿童以及来博山务工、探亲的外来人员;重点6月至9月溺水事故高发的时段;守牢易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库、沟渠、河塘等危险水域。

(一)全面排查整治隐患

1.各村按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的沟渠、水塘、水坑等水域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对水域所属地方、责任人、安全隐患以及警示标识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逐一建立台账。分片到人,确保每个沟渠、水塘、水坑都有责任人。

2.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村要建立辖区内片区未成年学生儿童台账,对重点人群(留守儿童)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网格化责任体系,责任到人到户。

(二)大力开展防范宣传。各学校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切实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各村、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加强对来博山务工、探亲的外来人员的防范宣传。  

(三)着力形成工作合力。各村要主动作为,积极履责,加大重点时段、重点水域巡防频率,提升预防溺水事故工作实效。各部门单位要自觉参与,整合力量,做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  

(四)大力提升救援能力。各村、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前做好处置溺水事故各项准备,添置必要救援器材,全面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坚决防止因出警不及时、处置不果断而耽搁救援时间,造成不良影响。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各单位要站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高度,切实把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村、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领导组织,认真部署、强力推进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确保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措施,加强督查。各村、各单位要围绕努力确保未成年学生安全的目标,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机制健全、任务明确、措施到位。要健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细化工作措施,认真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对发现的各类隐患逐一进行整改,确保警示标识、隐患整改、监管监控全覆盖。

(三)加强协作,强化责任。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依法监管、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村、各单位要按照工作要求,加强信息报送,不得有情不报和缓报。凡因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而引发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附件:1. 镇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领导小组

          2. 镇重点水域巡查制度

          3. 村级危险水域排查工作台账

          4. 村级未成年防溺水学生台账

          5. 重点水域巡查记录表

 

附件1

镇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贾友斌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组长:马昌华  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 

             铉   律  副镇长

             张敬瑚  副镇长

成  员:张  凯  镇党委副书记

            张  斌  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区监委派出池上镇监察室主任

            孙  帅  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鹿传慧  镇党委委员

            相启龙  镇党委委员、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

            王  凯  镇党委委员

            伊善伟  副镇长

                     徐   琪  镇人大副主席

                     马兆锋  中心学校校长

                     倪  军  派出所所长

                     郑  雷  卫生院院长

                     丁炳杨  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李泳钢  镇水利水保站科员

                     焦玉群  镇卫计站科员

                     各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中心学校,由张敬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马兆锋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防溺水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附件2

 

镇重点水域巡查工作制度

 

据上级部门关于防溺水工作的有关规定,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防溺水巡查工作,促进我防溺水工作有条不紊地实施,特制订本制度:

1. 巡查时间:每年5—9月,每天进行巡查,并详细记录在巡逻台账中。

2.巡查人员和带班领导必须保证全天候通讯畅通。如发现青少年儿童下水或在水边玩耍逗留,应及时制止,劝其回家,并将学生所在村组、姓名记录下来报村委会处理。

3.巡查人员应做好当天巡查情况记录,协助村里处理突发事件当天巡查是当日溺水工作直接责任人。

4.要在几个重要时间段内不间断地对所负责的水域进行巡查,不允许脱岗,或私自找人代班,由于玩忽职守等造成的责任事故由当事人负完全责任。

5.巡查人员要严格遵守巡查制度,不得擅自脱离工作岗位;有事外出必须请假,须报请村书记批准,另作安排;否则,造成的责任事故由当事人负完全责任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