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白塔镇
标题: 白塔镇地名故事连载|北万山与金地禅寺
索引号: 11370304004218090Y/2024-5429972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2-23 发布机构: 博山区白塔镇

白塔镇地名故事连载|北万山与金地禅寺

发布日期:2024-02-23
  • 字号:
  • |
  • 打印

       北万山村距白塔镇政府驻地以东3.5公里处,南接南万山村,北邻北峪村,东与东万山村接壤,西与小店村毗连,全村总面积165.47公顷。北万山村历史悠久,据考宋代之前已建村。据村中《张氏祖莹碑》《国氏祖林碑》《路氏祖谱》记载以上诸姓氏均于明初到此定居。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淄川县志》载村名为“万山”。清康熙九年(1670)《颜神镇志》载:“界十五里万山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淄川县志》载:“万山庄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面故名”。因该村位于南万山以北,故名北万山。北万山村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村东南隅有宋代古窑遗址。坐落在“金盆地”的金地院(亦称北寺),据考建于唐朝末年,前后两院,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几经修茸,其建筑具有明、清风格,是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科举时期村内考中秀才的就有6人。秀才张鸿书之子张联棻一生从军,官至总统府军事处副处长,建国后曾任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金地禅寺位于北万山村西北,因寺院建于“金盆地”的南麓而得名。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北寺。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金地院始建于唐朝末年,历经多次扩建成为寺院。清嘉庆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记》载:“万山庄金地院,于元至元五年,僧福元创修之,明成化四年僧之禅重修之。”1951年,寺院改做学校,佛像俱毁。1982年,学校迁走。2001年9月,周边百姓自发捐资修复。至2002年10月,主要建筑按明清风格修葺,大部分佛像神尊基本按原貌原位塑就。跨过山门进入前院,有一五脊六兽的殿房,里面有地藏王塑像。山门西侧是天王殿,南北有门。殿内塑有端庄高大的弥勒佛像,坐北朝南。大殿内两旁塑有东方持国、北方多闻、西方广目、南方增长四大天王。顺东拾阶而上,即可看到寺院最雄伟的建筑——大雄宝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金身像,左有文殊菩萨,右有普贤菩萨。殿内雕梁画栋,保持了嘉庆三年重修时的原样。后院中是一座高大的建筑——香雪楼,门前的月台有5层台阶,月台周围有石栏杆。右框上方墙内嵌有一青石匾额,特别引人注目;上刻着“香雪楼”三个遒劲有力的行书大字,系里人宋怀忍在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时的手迹。楼里面塑有玉皇大帝及仙女撑伞、金童玉女侍前等雕像,形象逼真,神气活现。寺之东,建有两大院落:前院是观音殿,建筑宏伟,四面有回廊,内供千手观音。后院是3栋二层楼房,东面是用斋楼,北面是诵经楼,西面是香客楼。

       近年来,北万山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团结和带领全村村民齐心协力,坚持以民生建设为中心,绿化改造村内小广场,硬化老旧道路,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主人公意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