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拟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聚焦发展三水源、五阳湖、岭西、石门、郝峪等乡村游品质,加快建设域城镇禹王山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现面向全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建议截至2020年5月22日,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联系电话:4118868,邮箱:bsqwlj@zb.shandong.cn)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4月21日
近年来,博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有创新、有提升、有特点、有发展。成功创建为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区、全省首批首个购物旅游示范城市,成功获批500万元的省级乡村旅游集群片区项目、20万元的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基地项目。清梅居食品、爱美琉璃产品亮相“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览。百年老店聚乐村亮相《新视窗》系列专题报道。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荣登“中国森林氧吧”榜单。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旅游先进单位”。池上镇中郝峪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我区参赛商品获一金两银,其中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金祥·祥缘茶罐系列获得金奖,淄博市大韵坊七彩瓷研究院的七彩霓裳系列和月圆系列获得银奖。成功推荐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胜建入选2019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国共479人上榜,山东省19人,是全市唯一入选人员。池上镇聂家峪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全国共260个村落获此称号,聂家峪村是淄博市唯一一个。成功将池上镇申报为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2020年,幽幽谷民宿、泉子杏林特色民宿、桂石山房民宿酒店创建为淄博市“十佳民宿”。金祥琉璃博物馆被评为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被评为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一、主要做法
(一)树立特色样板,以点带面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按照“分步实施、面上发动、以点带面、打造样板”的思路,树立中郝峪乡村旅游发展样板。中郝峪村修建了石板路、木栈道、幽谷仙境,新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以及多套高端民宿,实现了全村“非美化即绿化”的品质提升工程。全部村民都入股成为股民并享受村集体提供的免费三餐、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郝峪模式”在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成功复制输出,实现郝峪模式在当地落地。在中郝峪村的带动下我区涌现出了吴圣霞、王金成、黄元才等一批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乡村旅游带头人,不断发掘新典型,巩固老典型,推动全区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升。
(二)强化产业融合,推动项目创新。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抓乡村旅游和民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布局、项目创新和文旅融合。一是加快乡村研学项目建设。中郝峪村、聂家峪村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乡村研学游,暑假期间接待研学团队300余个,同时与焦裕禄纪念馆、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联合推出红色研学游,成为博山区旅游的新亮点。乐疃村、朱南村也都开展各类不同主题的研学体验活动。二是加快精品民宿项目建设。各乡村旅游点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提升品质,从发展农家乐向精品民宿转变,幽幽谷民宿、泉子杏林特色民宿、桂石山房民宿被评为淄博市十佳民宿。中郝峪村集中打造了一批特色高端民宿,另有普通农家乐、青年旅社、家庭套房等住宿设施,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泉子村杏林民宿,依山势而建,高端大气有特色,房顶有天窗,墙面有落地窗,帆船民宿、公主房、木屋房、石板房预定火爆;九龙峪在山腰处建造木屋别墅,既可以提供住宿又可以作为景观特色;聂家峪村利用老旧房屋改建特色民宿,同时举办音乐节、篝火晚会、采摘活动等吸引众多游客;桂石山房以桂花、文石为主题,建设了餐厅、民宿、会议室,内部装饰皆以木材和石料为主;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独辟蹊径,建设40套星空部落帐篷式民宿,白天赏景,夜晚观星,是博山乡村旅游的又一亮点;和尚房、恶石坞以当地特色石屋为依托,建设剧中展现的高端民宿清芷晗舍、静心山居等,成为网红打卡的热点。三是加快特色文旅项目建设。“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与乡伴文旅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正逐步建设中;北场花海项目正进行花海景观种植,停车场建设等;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研学课堂基础开始施工,景观绿化细化工程施工进行中;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三)突出旅游扶贫,增强脱贫实效。因地制宜,集中打造了六种旅游扶贫模式。一是以和尚房村为代表的“整村易地”模式。由山东华旅旅游发展公司投资对和尚房村进行整村搬迁,对村民以安置房和货币的形式进行补偿,对山林进行长期租赁。同时对村里满6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对子女考取大学或应征入伍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有力推动了该村整村脱贫,真正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此种模式将辐射运用到姚家峪、岭西、马公祠等村。二是以中郝峪村为代表的“共同致富”模式。全村364名村民把自己的房屋、土地、山林等居家生活资源折价入股,共同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从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穷村发展到人均年收入3.8万元的富裕村,从资产负债30万元的困难村到现在总资产9000余万元的经济强村,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此种模式已辐射运用到泉子、聂家峪等村。三是以上小峰村为代表的“资金转换”模式。全村将1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中的70万元量化给贫困户,30万元量化给村集体,鼓励村民入股成立上峰旅游开发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规定贫困户分红收益率不低于股权的10%,上不封顶,下保底,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此种模式已辐射运用到朱南、南沙井等村。四是以源泉镇为代表的“品牌带动”旅游扶贫模式。源泉镇引导贫困农民种植以猕猴桃为主的农产品,并通过举办采摘节和推介会,打响了特色品牌。全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覆盖15个村,惠及农户近3000户。此种模式已辐射运用到池上镇、博山镇、石马镇。五是以上瓦泉村为代表的“特色采摘”模式。该村以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为切入点,由村民集体集资建设“999开心果园”,鼓励贫困户入股种植草莓、黄桃、苹果、山楂等特色大棚,通过发展“特色种植+旅游采摘”。此种模式已辐射运用到马家沟、鹿疃、桥东、下瓦泉等村。六是以原山、鲁山为代表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以龙头景区作为动力源,辐射周边村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景村一体化发展”。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带动了西厢、乐疃等10余个村的就地致富。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立足生态优势,与周边乡村旅游点抱团发展,带动上小峰、中郝峪、泉子等23个村发展农家乐,并提供就业岗位给周边贫困户,成了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此种模式已辐射运用到开元溶洞、五阳湖、姚家峪、樵岭前、莲花山等景区。
(四)强化宣传推介,借势借力招商。一是宣传营销更加精准。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发布“博山陶琉文化之旅”“红色研学之旅”“生态休闲之旅”“乡愁美食之旅”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有效提升了“陶风琉韵,休闲博山”的旅游品牌形象。借力中国文化报、学习强国、淄博日报、抖音、大众网等各类媒体做好宣传营销,及时更新微信、微博动态;《鲁菜》纪录片抖音官方账号发布博山菜——豆腐箱(开箱见宝),招来41万人点赞;大众日报发表文章《“三个一”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报道博山区源泉镇乡村文化建设;中央电视台七套播出《家乡菜中国味》鲁菜篇,博山豆腐箱、八宝布袋鸡等鲁菜代表登上央视舞台。二是旅游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禹王山居新春民俗文化大集、上瓦泉草莓采摘节、莲花山新春灯会、杏花节、开元溶洞樱花节、夹山红嘴香椿节、樱桃采摘节、猕猴桃旅游文化采摘节、“齐风乡韵”乡村音乐会节等节庆活动10余次。成功组织2019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2019“齐赏好景”摄影大赛暨“山东人游淄博”启动仪式在博山镇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举行。三是双招双引成效显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赴南京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招商。邀请山东文旅集团、鲁商集团、江苏元初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淄博企业商会、青岛昊金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乡伴集团、景域驴妈妈等投资主体对我区进行实地考察累计20余次。
(五)强化服务联动,增创发展优势。全区各相关部门以服务旅游为引领,发挥优势,履职尽责,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配合中标单位编制《博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博山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设计推出工艺美术品、风味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50个系列,源泉猕猴桃、乐疃农产品、山里阿哥蓝莓、鲁山青峰茶等300余种旅游商品。通过与奇遇公司、七蜗牛网、八喜网、山东水火土网络有限公司的通力合作,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农产品供不应求,带动了全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组织全区重点乡村旅游点负责人,参加省厅组织的境外精准交流活动,赴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先进理念。组织各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参加省市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乡村旅游培训班,学习先进思想、开拓眼界、积累经验,交流学习,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缺失。全区除个别乡村旅游点已经编制发展规划外,其余普遍存在总体规划及配套详规缺失的问题,以致于开发和建设没有从经营的角度出发,低质化、同质化现象多发,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二)大环境制约。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划红线等限制的影响,金润三水源、九龙峪山地公园、石门岭西片区等优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受到制约。
(三)人才短缺。文化旅游人才流动性大,“跳槽”频率高。工资水平缺乏竞争力,外面的管理人才引不来,自己培养的人才留不住。懂业务、会管理的专职基层文化旅游工作者较少,缺少项目规划、策划、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乡村旅游运营专业团队。
(四)综合接待能力偏弱。作为生产型城市,我区粗放滞后的服务业严重影响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滞后,具有百人以上接待能力的餐饮、住宿设施少,难以开发二、三日游线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五)文旅产业链有待提升。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季节性明显,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且对人文资源开发的不充分;我区餐饮、娱乐等场所不集中,总体来看规模小、档次低,夜间经济不活跃,几乎没有夜间可游览的景区景点,过夜游游客夜间旅游出行率低。
三、下一步打算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动力,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导向,打造十大博山特色网红打卡地,推动博山文化旅游走在全市前列。
(一)提升品质,发展精品旅游产业。指导各乡村旅游点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游客咨询中心、停车场、旅游道路、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提升博山乡村旅游度假区、中郝峪精品旅游特色村,培育产品多元、业态丰富,配套设施完善的精品乡村旅游。
(二)聚焦聚力十大特色网红打卡地建设。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通过网络评选、群众投票、专家评议等方式推选十大博山特色网红打卡地,并向社会公示。对评选出的网红打卡地进行集中包装打造,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抖音、微信、微博广泛宣传推介,形成网红爆点。
(三)跟踪服务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对红叶柿岩、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北场花海、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重点在建项目,实行台账管理、周月调度、压茬推进,明确时间节点,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深挖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聚力打造郝峪片区、三水源片区、五阳湖片区等乡村旅游集群片区,依靠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依托焦裕禄纪念馆、原山艰苦创业基地等资源打造省内知名的红色旅游和研学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布局建设特色街区,打造一批活动丰富、吸引力强的夜间旅游爆点。
(五)高效整合资源,铸造博山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围绕来博山“赏美景,观琉璃,品美食,购特产”主线,打造特色旅游节庆品牌。丰富陶琉文化之旅、红色研学之旅、生态美食之旅和乡愁怀旧之旅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内容,增加非遗和康养元素,充实文旅之都品牌内容。学习“故宫”模式,研发文创产品,让博山游客筑牢博山记忆,让外地游客带走博山记忆。
近年来,博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有创新、有提升、有特点、有发展。成功创建为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区、全省首批首个购物旅游示范城市,成功获批500万元的省级乡村旅游集群片区项目、20万元的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基地项目。清梅居食品、爱美琉璃产品亮相“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览。百年老店聚乐村亮相《新视窗》系列专题报道。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荣登“中国森林氧吧”榜单。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旅游先进单位”。池上镇中郝峪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我区参赛商品获一金两银,其中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金祥·祥缘茶罐系列获得金奖,淄博市大韵坊七彩瓷研究院的七彩霓裳系列和月圆系列获得银奖。成功推荐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胜建入选2019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国共479人上榜,山东省19人,是全市唯一入选人员。池上镇聂家峪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全国共260个村落获此称号,聂家峪村是淄博市唯一一个。成功将池上镇申报为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2020年,幽幽谷民宿、泉子杏林特色民宿、桂石山房民宿酒店创建为淄博市“十佳民宿”。金祥琉璃博物馆被评为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被评为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2020年4月21日至2020年5月22日,通过博山区政府门户网站对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没有收到反馈意见。
特此说明。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5月23日
无
无
建议人* | 联系方式* | ||
意见标题* | |||
意见内容*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