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博山区文旅工作的关心支持。
博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鲁中地区较早的工业基地和商业集散地。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博山工业早期以煤炭、陶瓷、琉璃三大产业为主,煤矿始于唐代,陶瓷兴于宋代,元末明初琉璃工业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在煤炭、陶瓷、琉璃三大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回汉并存,相得益彰的地方饮食文化,因此,博山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止目前,我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博山陶瓷琉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非遗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5项、市级76项、区级243项,非遗传承人省级11人、市级32人,区级51人;市级非遗工坊7家、区级非遗工坊29家;市级非遗传习所6处,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博山非遗文化。
近年来,我区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积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断丰富群众生活。成功举办省市级“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定期在区内中心学校开展非遗传承人讲座、戏曲进校园、非遗和艺术展览展示等活动,将我区非遗项目引入学校课堂,通过视频资料和实物展示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和宣传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初步形成非遗与学校合作机制;在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置非遗专栏,推出线上非遗慕课微课,不仅让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到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我区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短板和不足,如:非遗保护投入匮乏、传承保护宣传不充分、非遗资源转换发展利用不明显等等。
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积极采纳提案中的意见建议,以提升非遗品质、加强传承保护为目标,加大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与学校沟通合作、积极探索新模式,抓好非遗宣传工作,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创造性完善。按照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非遗学习交流平台。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部署要求,一是积极组织非遗学习交流活动,邀请各类专家、学者等来博开展授课培训,鼓励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构建学习交流平台,转变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为各非遗项目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做法;二是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工作,将陶琉、饮食、戏曲、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推进“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全面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非遗传承,积极探索非遗活化新模式。一是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特点,丰富非遗教学形式,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培训、讨论学习,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二是依托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文化场馆、景区景点等场所,让学生走出来,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了解非遗制作技艺,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以多媒体平台扩大非遗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拓展非遗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让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三、重视宣传推广,全面展示非遗文化魅力。一是积极组织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非遗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国家、省、市级非遗展示展销、传播交流活动,提高我区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依托孝文化大会、陶琉双年展、琉璃艺术周、民俗展演等学生易参与的区级重大文化活动,形成我区特色非遗文化品牌。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我区非遗资源,推出线上非遗微课和宣传推介,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技艺,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我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我区将立足非遗资源的保护挖掘,进一步深化非遗进校园的内容,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活动,让非遗这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学校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