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的答复
博山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133024
建议人: 王玮
主办单位: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4-04-20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王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博山区文工作的关心支持。

博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鲁中地区较早的工业基地和商业集散地。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博山工业早期以煤炭、陶瓷、琉璃三大产业为主,煤矿始于唐代,陶瓷兴于宋,元末明初琉璃工业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在煤炭、陶瓷、琉璃三大产业基础上,形成了回汉并存,相得益彰的地方饮食文化因此,博山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止目前,我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博山陶瓷琉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非遗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5项、市级76项、区级243项,非遗传承人省级11人、市级32人,区级51人;市级非遗工坊7家、区级非遗工坊29家;市级非遗传习所6处,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博山非遗文化。

近年来我区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积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断丰富群众生活成功举办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定期在区内中心学校开展非遗传承人讲座、戏曲进校园、非遗和艺术展览展示活动,将我区非遗项目引入学校课堂,通过视频资料和实物展示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和宣传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初步形成非遗与学校合作机制;在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置非遗专栏,推出线上非遗慕课微课仅让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到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我区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短板和不足,如:非遗保护投入匮乏、传承保护宣传不充分、非遗资源转换发展利用不明显等等。

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积极采纳提案中的意见建议,以提升非遗品质、加强传承保护为目标,加大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与学校沟通合作、积极探索新模式,抓好非遗宣传工作,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创造性完善。按照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非遗学习交流平台。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部署要求,一是积极组织非遗学习交流活动,邀请各类专家、学者等来博开展授课培训,鼓励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构建学习交流平台,转变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为各非遗项目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做法;二是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工作,将陶琉饮食戏曲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推进“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全面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非遗传承,积极探索非遗活化新模式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特点,丰富非遗教学形式,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培训、讨论学习,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二是依托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文化场馆、景区景点等场所,让学生走出来,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了解非遗制作技艺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以多媒体平台扩大非遗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拓展非遗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让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三、重视宣传推广,全面展示非遗文化魅力一是积极组织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非遗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国家、省、市级非遗展示展销、传播交流活动,提高我区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依托孝文化大会、陶琉双年展、琉璃艺术周、民俗展演等学生易参与的区级重大文化活动,形成我区特色非遗文化品牌。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我区非遗资源,推出线上非遗微课和宣传推介,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技艺,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我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我区将立足非遗资源的保护挖掘,进一步深化非遗进校园内容,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活动,让非遗这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学校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420

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发展规划。强化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建立我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办公室,加强对我区“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发展规划,选择易传承、好推广、有代表性的项目进校园。2.做好非遗保护宣传工作。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全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积极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活动;在重大节庆活动、重要民俗活动中丰富非遗元素,积极扩大博山非遗文化影响力。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更多的接触到非遗。3.依托基层组织,培育少年人才。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校园内的学生组织的领导作用,如、少先队、共青团。通过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培育一批组织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团结、奋进、向上的优秀团体和个人。4.积极探索新模式,建立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非遗资源,推出线上非遗微课。利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技艺。利用新媒体推出博山非遗故事,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讲述自己项目的前世今生、保护传承、个人经历、作品简介等方面的故事。全方位展现我区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展现非遗人的成长历程、人生轨迹。使学生全方位了解非遗,对非遗产生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教学活动,将非遗引入学校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