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正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强化资源优势,促进我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文化旅游业的关心支持。近年来,博山区坚持文化赋能、品质提升,聚焦全域旅游,文旅事业蓬勃发展,文旅画卷徐徐展开。针对我区文旅产业发展问题,区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聚焦全域旅游,形成文旅发展磁场
2020,博山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区委、区政府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全面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推动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博山有优质的生态资源,有百年工业文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全国文保单位齐长城、颜文姜祠,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鲜明的特色农业,有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博山区集自然生态、工业、农业、饮食各种旅游资源于一体,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陶琉文化、生态文化、休闲文化等各种文化融汇贯通,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研学旅游,打造博山研学旅游品牌
依托全域旅游发展,博山区正积极探索将博山独有的文旅、经济、社会、自然等资源融合打造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独特的社会大课堂体系”。现有各级研学基地12家,各研学基地都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不断丰富研学内容,中郝峪幽幽谷、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等通过近几年发展研学旅游,已初步形成特色研学品牌。
三、聚焦融合发展,增加旅游要素新供给
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不断丰富全域旅游内涵。持续推进“旅游+文化”战略,建成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等项目,成为全省旅游新地标;持续推进“旅游+农业”战略,连年举办猕猴桃采摘、草莓采摘、苹果采摘等大型特色农产品采摘推介活动;持续推进“旅游+工业”战略,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将古窑村打造为颜神古镇、原柳杭减速机厂打造的文化中心,展示工业遗存与城市发展的“共融”;持续推进“旅游+康养”战略,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新样板。
四、聚焦品牌打造,增强旅游品牌影响力
从“五好城市”思路破题,与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策划推出“五好”博山文旅专题推广。以“局长带您游博山”大众网线上直播作为启动,分“好学”“好看”“好吃”“好玩”“好创业”五个专题,从博山美景、博山美食、博山陶琉、博山人文、文旅创业等多个角度全面介绍博山文旅资源。抓住全年最重要的文旅节点,促进文旅旺季持续升温。利用“文旅博山”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等宣传推介我区文化旅游资源,突出博山季节特色、重要节点、节庆活动和各类文旅元素,制作赏花攻略、清明踏青、夏季避暑、秋赏红叶、初雪美景、博物馆、民宿、美食等专题微信,通过各级媒体广泛转发,提升博山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博山区文旅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强优势、补短板、创一流,把核心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报团发展,推动单一景点游向全域旅游的“大消费”转变,实现“四季融合”“山水融合”“文旅融合”。
1.狠抓项目落地。坚持项目为王、招商是金、落地为大。扎实推进颜神古镇、红叶柿岩、三水源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进展,实行项目挂包、调度、考核、专班推进跟踪服务机制,高效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回乡招商。成立招商小分队,到重点招商企业开展对上争取。邀请乔氏集团、东旭集团等来博深度洽谈。
2.狠抓新业态扩容。一是以岭西片区为龙头,做大做强古村落乡村游。二是以颜神古镇为龙头,做大做强工业旅游。三是以红叶柿岩为龙头,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四是以老颜神为龙头,做大做强餐饮旅游。五是以岜山为龙头,做大做强康养旅游。六是以国家地理营地为龙头,做大做强研学旅游。七是以焦裕禄纪念馆为龙头,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八是以环鲁山民宿集聚区为龙头,做大做强精品民宿。
3.狠抓发展环境配套。全面促进博山区文旅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年轻人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产业链条上有平台、能就业、乐创业、有成就,成为有吸引力的“五好城市”。提升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增强文创产业对年轻人就业的吸引力。加强宣传营销,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宣传推广,借势借力打造活力博山,提升城市年轻指数。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2日
本人近年来从事文旅行业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感受和观察思考,就我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一点建议。关于博山这几年大力文旅行业,客观讲,社会上有一些争议,但我们认为不是做不做,而是该怎么做、怎么做好的问题。尤其当前,应该注重放在全市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如果说当年淄博各个区县相对分散、组群发展是城市发展的1.0时代,前些年做大主城区、增强我市在全省的整体竞争优势是城市发展的2.0时代,那么,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加强主城区和各区县的联系互动和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应该可以理解为3.0时代。在这背景下看,至少可以有两点认识:一是文旅确实是我区的一个特色优势,应该、也值得重点发展;二是我们的发展要主动融入全市大局,密切与主城区的交流互动和协同发展。
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资源挖掘,市场化提升资源优势转化。
我区历来非常重视文化资源挖掘,近年来更是成效显著,应该继续努力,进一步扩大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影响力。例如和尚房村民孙干(字宝桢,1882年-1961年),我们知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团的代表性人物,写有《欧战华工笔记》、《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其事迹在很多一战研究著作中(包括香港和海外一些研究著作)都有专门论述。中国劳工在一战期间的贡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未被充分认识,近几年在一些人士的努力下,开始得到重视,特别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百周年期间,国际上开展了一些主题纪念活动,英国(2019.5)、法国(2019.11)和比利时(2017.11)等国家还专门建有华工纪念碑或雕像。国内,威海建有一战华工纪念馆,一些民间自发的、乃至国际间的联系交流活动逐渐增多。我们知道一战期间14万华工大多数出自山东,而淄博是华工赴法最密集的地区,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外,中国华工参与一战,实际上是现代中国努力争取参与国际事务、谋求国际认同的一次早期努力;中国劳工在欧洲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也对国内知识精英以极大影响,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庆祝一战获胜的演讲大会上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鲁迅、康有为等人也对劳工给予高度评价。而一战之后的巴黎和会,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从这些角度看,孙干题材有很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意义,甚至有一定国际意义,值得挖掘,尤其是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而2021年12月,全国总工会命名首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27个,山东3个),并计划在2025年前,分批次命名100个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又如博山的饮食文化,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已有较大分布和影响,但总体而言比较分散,形态也比较传统。如果结合目前的文旅行业趋势,打造一些集合化、更具文旅内涵的形态,如像长沙的文和友那样,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博山的老颜神美食街、颜神里,都可以做这样的探索。如果形成品牌化的产品形态,完全可以走出博山,赋能、参与主城区的城市更新、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改造等项目,既能密切城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展示淄博的整体文化形象,也有望实现较好的产业效益。
另外,博山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健康养老产业潜力也可以在新的产业环境下重新挖掘。据悉,泰康的高端养老社区已经在济南、青岛选址。目前,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众多养老机构、保险机构以及寻求转型的央企地产公司等都在加强这方面的市场布局,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
第二,加强资源统筹联动,努力扩大规模优势。
统筹联动,可以从两个层面,一是从我区层面上,统筹餐饮、住宿、文创、景区、特色农业等产业,借助旅游的带动,通过市场化和技术手段(如小程序等)包括金融工具,形成连带销售,提高产业贡献度。二是从全市层面上,主动加强行业联合,例如最近红叶柿岩与淄博高新区的中国课本博物馆合作开发中小学研学市场,就是这样一种思路。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深入,例如仅就研学市场来讲,博山可以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开发工业研学,纳入体系当中。江敦涛书记2020年9月在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会议上提出,要突出推动文旅与研学融合发展,把淄博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市政协外事办是该课题的调研牵头部门。我区可以积极组织相关资源,参与进去。两个层面看,市场各方联合做强的意愿都比较强,可以积极引导,从顾客视角返观行业资源,整合为适当的产品形态,让顾客愿意来,愿意参与、停留、体验、消费。
第三,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加强城市交通联动和人员流动。
去年,我市开通了直达全市各大景区的1元旅游公交,取得一定效果。但从一些景区情况看,宣传力度还不够大,游客了解的还不够多,建议今年能够继续开展,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同时,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争取变成一项有城市特色的常态化活动,促进“五好城市”发展。
同时,在疫情有效防控的前提下,多创新推出大型文体活动,包括各类夜经济活动。去年红叶柿岩景区开展的夜游活动,取得一定效果,吸引了不少包括主城区在内的游客前来游玩。今年,如果结合前面讨论的内容,加强相关的餐饮、住宿、文创等内容和联动和旅游线路的整合,有望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促进消费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