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博山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保护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博山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131037
建议人:
主办单位: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王延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博山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保护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文旅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关心。

博山区地处齐鲁文化交汇处,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见证者”。博山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6处,市级6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2处,共计185处。现有各类博物馆21处,其中国有博物馆3处,非国有博物馆9处,乡村记忆博物馆9处。

近年来,我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目前已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累计争取各级专项资金6983.88万(中央财政资金3979万,省级资金2773万,市级资金231.88万),惠及文物保护单位30处、博物馆9处,涉及项目66个,极大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发展。

二、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全市率先出台《博山区全面建立文物长制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文物长职责,确保了每一处文物都有专人看、有专人管、有专人护。按照文物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物长组织体系,层层挂包18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确保全区文化遗产的安全。

三、建立三级保护网络。利用退伍军人公益岗组建文物保护大队,14名文物保护员常驻乡镇,与镇街文化站实现对文保单位的网格化监管。同时聘请185名文物看护员,对全区文物进行日巡查、周汇报,实时通报文物现状及管理情况。区文旅局每周召开文物保护大队工作例会,调度巡查情况、研究解决方案。通过看护员精准看护、文物保护大队网格化监管、文物中心全区调度,有力确保了全区文物安全巡查长效推进、取得实效。

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入资金约110万元对龙泉寺、大海眼岗叉楼等6处文物开展抢修保护。陶琉古镇引进朗乡集团,投资2亿元通过对古窑的加固、匣钵车间的改造、民居民房的修缮、街道的整修等保护性合理利用,以文物讲述博山历史,使文物焕发新活力,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典范,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认可。

五、规范博物馆集群发展。推动金祥琉璃成功申报非国有博物馆,指导岜山、大韵坊、印象汉风等5家博物馆创造条件,积极申报非国有博物馆,合理布局博物馆集群发展。开展博物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10家博物馆12个单体建筑出具《消防安全评估报告》,出具意见书,顺利通过验收。

六、非遗项目快速发展。近两年,加大对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力度,《博山窑陶瓷雕塑》等4个非遗项目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高温颜色鲁花釉综合装饰技艺》等16个项目列入第七批市级名录;公布第六批博山区级非遗项目名录42项。先后评出第三批博山区级非遗传承人19人,第六批淄博市级非遗传承人8人。评选出爱美琉璃、康乾琉璃、雨点釉、金祥琉璃、桢寅堂、圣陶扬6处淄博市级非遗传习所,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文化影响力和知晓度。

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积极采纳提案中的意见建议,以提升传统文化品质为目标,不断提高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按照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精准保护管理。推广实施“文物长制度”,明确区镇村各级各单位具体职责、权限,协调做好保护工作。完善文物硬件设施,进一步美化周边环境,充实展示内容,展示更多有价值的丰富内涵。拓展文物保护性利用途径,在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真正让更多文物成为“会讲话”的文化密码。

二、激活传统文化“沉淀基因”。绘制保护“文物地图”,借鉴西安、敦煌等地文物保护开发的经验做法,绘制全域“文物地图”。提炼升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深度研究和挖掘各类文物包含的人文故事、产业发展、历史地位等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积极开展沿途历史文化资源等专题研究,以地方性、特色化固有风土民情为载体,实现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有效结合,提升内涵和品位。

三、高标准做好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种手段,大力宣传传统文化遗产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引导非遗项目、陶琉产品进入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景区。与九龙峪山地琉璃公园等景区合作,增设陶琉景观元素、相关陶琉内容介绍,积极营造浓厚陶琉氛围,展示我区非遗传统技艺;引导陶琉大师入驻颜神古镇设立工作室、伴手礼店等,展示非遗传统技艺和陶琉艺术作品。

四、建立非遗手造技艺名录。开展“山东手造 博山艺”遴选活动,建立博山区“手造”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为我区手造品牌、非遗项目提供政策、智力支持。积极组织辖区内金祥、爱美、康乾、雨点釉等陶琉企业参加“山东手造 优选100”活动,扩大非遗传统技艺的影响力。手造将纳入“陶风琉韵 休闲博山”“五好”博山文旅内容进行整体宣传,实现良性互动、相互赋能。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623

博山人杰地灵,文化兴盛,名人辈出,是一个文化资源和文化积淀相对丰厚的区域。从博山孝文化、陶琉文化、“吃了博山菜,围着天下转”、博山元宵灯会、博山扮玩,到域内的齐长城遗址、唐代木质建筑颜文姜祠、南方园林特色的因园等一批名胜古迹,甚至博山大集、博山方言、博山歇后语、博山民间故事等,这些都是经千年岁月淘洗,传承至今,凝结着博大精深的博山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独有的明片。看到那些精妙绝伦的陶瓷及琉璃艺术品时,会被它的美伦美奂所折服。以博山馆菜或以博山菜为主的菜馆在淄博以至于山东地区遍地开花,历经百余年而兴盛不减。正是对于这种精致的追求,造成了博山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也折射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挖掘,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协调。”传统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如果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文化发展力。但是,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代工业不断兴起,如今各地传统文化遗产正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被大众忽视。为进一步加快博山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因此,建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博山实际,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的总体规划,利用互联网络、新闻媒体、主流报刊等多元化媒介,通过开展“宣传周”等活动以及主题展示、专题记录片等多种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完善组织机构,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或依托文化部门建立传统文化保护中心,指定专门人员,给予预算经费,专门负责博山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发挥各级非遗中心、博物馆或文化馆(站)的作用,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摸底、整理、建档等工作,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定级评审、项目申报、经费申请等日常工作。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保障机制。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传统文化的资源普查、整理、建档、挖掘、抢救、传承、发展的经费。依托“非遗”申报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关于文化保护的专项经费,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扶持、奖励的资金保障;加大传统文化场所抢救、修复、保护以及对传承发展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