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博山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保护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文旅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关心。
博山区地处齐鲁文化交汇处,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见证者”。博山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6处,市级6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2处,共计185处。现有各类博物馆21处,其中国有博物馆3处,非国有博物馆9处,乡村记忆博物馆9处。
近年来,我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目前已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累计争取各级专项资金6983.88万(中央财政资金3979万,省级资金2773万,市级资金231.88万),惠及文物保护单位30处、博物馆9处,涉及项目66个,极大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发展。
二、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全市率先出台《博山区全面建立文物长制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文物长职责,确保了每一处文物都有专人看、有专人管、有专人护。按照文物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物长组织体系,层层挂包18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确保全区文化遗产的安全。
三、建立三级保护网络。利用退伍军人公益岗组建文物保护大队,14名文物保护员常驻乡镇,与镇街文化站实现对文保单位的网格化监管。同时聘请185名文物看护员,对全区文物进行日巡查、周汇报,实时通报文物现状及管理情况。区文旅局每周召开文物保护大队工作例会,调度巡查情况、研究解决方案。通过看护员精准看护、文物保护大队网格化监管、文物中心全区调度,有力确保了全区文物安全巡查长效推进、取得实效。
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入资金约110万元对龙泉寺、大海眼岗叉楼等6处文物开展抢修保护。陶琉古镇引进朗乡集团,投资2亿元通过对古窑的加固、匣钵车间的改造、民居民房的修缮、街道的整修等保护性合理利用,以文物讲述博山历史,使文物焕发新活力,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典范,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认可。
五、规范博物馆集群发展。推动金祥琉璃成功申报非国有博物馆,指导岜山、大韵坊、印象汉风等5家博物馆创造条件,积极申报非国有博物馆,合理布局博物馆集群发展。开展博物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10家博物馆12个单体建筑出具《消防安全评估报告》,出具意见书,顺利通过验收。
六、非遗项目快速发展。近两年,加大对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力度,《博山窑陶瓷雕塑》等4个非遗项目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高温颜色鲁花釉综合装饰技艺》等16个项目列入第七批市级名录;公布第六批博山区级非遗项目名录42项。先后评出第三批博山区级非遗传承人19人,第六批淄博市级非遗传承人8人。评选出爱美琉璃、康乾琉璃、雨点釉、金祥琉璃、桢寅堂、圣陶扬6处淄博市级非遗传习所,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文化影响力和知晓度。
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积极采纳提案中的意见建议,以提升传统文化品质为目标,不断提高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按照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精准保护管理。推广实施“文物长制度”,明确区镇村各级各单位具体职责、权限,协调做好保护工作。完善文物硬件设施,进一步美化周边环境,充实展示内容,展示更多有价值的丰富内涵。拓展文物保护性利用途径,在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真正让更多文物成为“会讲话”的文化密码。
二、激活传统文化“沉淀基因”。绘制保护“文物地图”,借鉴西安、敦煌等地文物保护开发的经验做法,绘制全域“文物地图”。提炼升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深度研究和挖掘各类文物包含的人文故事、产业发展、历史地位等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积极开展沿途历史文化资源等专题研究,以地方性、特色化固有风土民情为载体,实现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有效结合,提升内涵和品位。
三、高标准做好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种手段,大力宣传传统文化遗产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引导非遗项目、陶琉产品进入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景区。与九龙峪山地琉璃公园等景区合作,增设陶琉景观元素、相关陶琉内容介绍,积极营造浓厚陶琉氛围,展示我区非遗传统技艺;引导陶琉大师入驻颜神古镇设立工作室、伴手礼店等,展示非遗传统技艺和陶琉艺术作品。
四、建立非遗手造技艺名录。开展“山东手造 博山「记」艺”遴选活动,建立博山区“手造”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为我区手造品牌、非遗项目提供政策、智力支持。积极组织辖区内金祥、爱美、康乾、雨点釉等陶琉企业参加“山东手造 优选100”活动,扩大非遗传统技艺的影响力。将手造将纳入“陶风琉韵 休闲博山”“五好”博山文旅内容进行整体宣传,实现良性互动、相互赋能。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