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博山陶瓷产业发展建议的答复
博山区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
28
建议人:
主办单位: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苏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博山陶瓷产业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博山是淄博陶瓷的主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工业实力雄厚,素有“陶瓷之乡”的美誉。博山陶瓷产业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这种优势已不复存在,博山陶瓷产业在成本、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弱化。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博山陶瓷产业要振兴,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优势、深厚技术优势、地域品牌知名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博山陶瓷产业进行重新规划与定位。

一是成立日用陶瓷产业园暨陶琉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专班,由刘承志主任任组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李战,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新年,区政府副区长李林,区政协副主席张新清任副组长,多部门参与,建立调度推动工作机制,逐步推进陶琉产业发展。区工信局牵头继续深入进行调研,详细掌握我区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原材料来源,主要生产设备中球磨机、窑炉情况,企业占地面积、企业用工、企业负债等。文旅局牵头抓好陶琉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加强陶瓷琉璃传统文化建设,抓住产业转型升级不放松,指导区内陶瓷琉璃企业创新提升,补齐创意研发短板。

二是建立创新发展理念,研发设计艺术新品,推进产业品质提升。发挥省、市大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发出《致陶琉大师工作室的倡议书》,引导工作室等从需求端入手,坚持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创新研发陶琉手造作品、伴手礼、首饰饰品加强对陶琉旅游商品、旅游伴手礼的研发设计,制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接地气的流量作品、文创产品;引导陶瓷企业将博山工匠精神、文化内涵融合陶瓷产品中,使“博山”成为陶瓷的一张名片,讲出自己的陶瓷故事,让陶瓷文化走进大街小巷,深入人心,逐步打造与新时代相结合的、广为流传的陶瓷精品。

提高企业综合发展意识,引导公平竞争,扶持一批有体量、有规模、有担当的龙头企业,支持传统行业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陶琉行业绿色发展,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延伸性支持企业树立规范管理理念,践行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力度,逐步实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持续吸纳产业技术工人,创新研发优势产品,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陶琉产业的提档升级,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四是深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不断完善引才、聚才、留才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引才育才留才环境。 2019年淄博市政府发布《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淄博人才金政37条)》,进一步提升全市招才引智工作的精准度,为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集聚人才支撑。2019年淄博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工作的通知》,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权益,解除青年从业者后顾之忧。

五是持续推进校地合作,加强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沟通交流,组织陶瓷从业者参加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从业者文化素养和技艺术平;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签订企业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协议,学生跟岗、顶岗实习期间企业须提供不低于所在区县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助;积极与区教体局对接,结合淄博工贸学校的建立,针对初中、高中的分流生与龙头企业开展定向专业委培,培养一些适合传统产业向新动能转换的基础人才,解决产业工人的“断代”问题和“升级”问题。

 

 

                      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16日

 博山作为国内著名的陶瓷产区,现在全区规上企业只有两家,这两家企业只是相对稍微大点,走出博山区也只算是小型陶企。规模以上的陶企数量,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规模体量是一个产业的基础,产区的知名度要靠产业体量和产业门类来支撑。陶瓷产业的发展须依赖一批有体量、有规模、有担当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作为骨架,来支撑和引领我们行业向前发展。  近代,博山的陶企是国内最早进行工业化改造和产业整合的。当时政府为了陶瓷行业的长远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如,相继成立了陶瓷学院、陶瓷技校、陶瓷研究设计院、以及陶瓷师傅的“传帮带”、省陶瓷公司的外贸政策等,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研究设计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和外贸人才。那些龙头企业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让博山的陶瓷产业体量和门类都得到了迅速的增加,产业群和产业链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博山陶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博山的陶瓷产业还是在吃过去龙头企业留下的红利,新的龙头企业都未能持续性、规模化的发展,成为陶瓷产业发展的”怪现象”。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陶企跨过发展的“经济模式”后,大企业享受不到产业政策的利好。 2、企业成长起来后,要规范发展,管理成本、财务成本、人力成本大幅增加。 3、陶瓷行业是低门槛的“微利行业”,“同质化严重”且竞争激烈。生产同类的产品,大企业自身成本增高,自然失去了竞争力;而创新产品需要开拓市场,需要时间被市场的认可。在这个期间,大企业很容易因利润资金跟不上而断链。 4、龙头企业的员工素质高、技术经验全面,是众多小企业的挖掘对象。让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成为小企业“围猎的目标”。大企业为了稳住员工,只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5、企业大了,自身会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会自发的加大对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可是,创新的路很难,“试错成本”很高,被模仿的却很快。 办 法: 1、传统陶瓷产业是高耗能、高耗资源、有污染的劳动密集性行业。政府应积极制定一些引导行业的能源政策、产能政策、监管政策、贡献政策、产业人才政策等,对陶瓷行业来一个全方位的组合式“整理”。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授权给行业协会,让协会有公信力和威信力。使其既能为行业的发展服务,又能为政府分担部分职能,让传统行业在专业团队的管理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3、调动业内陶瓷大师和陶瓷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发挥“行业教授”的传承作用;引导大师们和设计人员的作品和市场结合,多制造一些接地气的流量产品,打造出博山特色的产品和创造出新时代广为流传的陶瓷精品。 4、针对淄博市内的初中、高中的分流生与龙头企业开展定向委培,培养一些适合传统产业向新动能转换的基础人才,解决产业员工的“断代”问题和技能升级问题。 总之,培育和挖掘一批龙头企业是博山陶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鼓励传统行业的发展,应鼓励那些有生机、有活力、搞创新的企业,鼓励小企业发展更要公平的对待龙头企业。政府出台的引导政策,旨在“枪打落后鸟”,倒逼大家争先恐后的长大;长不大的,会自愿主动的和同行进行“整合”,促使整个行业从“小、散、乱”向“专、精、特、新”的高质量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