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博山区中心路小学2024-2025学年度体育工作报告
索引号: /2025-5519301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6-19 发布机构: 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博山区中心路小学2024-2025学年度体育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5-06-19
  • 字号:
  • |
  • 打印

博山区中心路小学2024-2025学年度体育工作报告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本学年,我校体育工作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致力于通过多样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兴趣、塑造坚韧品格。工作目标聚焦三方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推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较上一学年提升5%,培养2-3个校级特色体育项目。

二、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

1. 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严格执行每周4节体育课标准,1-2年级开设趣味体育、韵律操课程,3-5年级融入篮球、足球、跳绳等技能教学,确保课程覆盖率100%。

创新“情境化教学”模式,如在短跑教学中设计“森林运动会”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学生参与度;跳绳课引入“花样跳绳创编”环节,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动作组合。

定期开展体育教研活动,本学年组织校内公开课6次、区教研员指导课1次,重点打磨“技能学习+体能训练+趣味游戏”三位一体的课堂结构,教师教学满意度调研达92%。

2. 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职体育教师6人,均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2人获“区体育教学能手”称号。本学年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培训”“体能训练师认证”等培训4次,累计培训时长超80学时。

推行“老带新”帮扶机制,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备课,优化教案设计与课堂管理策略,新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显著提升。

三、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开展

1. 大课间与课外体育活动

优化大课间流程:采用“武术操+跳绳打卡+自主游戏”模式,每天保证30分钟户外活动,新增“班级接力挑战赛”“趣味障碍赛”等集体项目,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30%。

课后服务开设体育社团12个,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啦啦操等,覆盖学生300余人次。

2. 校级体育竞赛与特色活动

举办“阳光体育运动会”,设置100米跑、立定跳远、拔河等12个项目,参与率达95%,打破校运会纪录3项。

开展“体育文化月”系列活动,包含体育手抄报比赛、运动知识讲座、亲子趣味运动会,吸引家长参与200余人次,增强家校体育联动。

打造特色项目“校园篮球联赛”,采用班级循环赛制,历时2个月,参赛班级24个,培养校级篮球苗子30余人,形成“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的氛围。

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成果

1. 监测机制与数据统计

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秋季学期全员体检与春季学期体能测试相结合,覆盖学生1500余人。

本学年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1.5%,较上一学年提升4.2%;优秀率18.7%,提升3.5%,其中跳绳、50米跑项目进步尤为显著。

2. 薄弱环节干预措施

针对肥胖学生、体能薄弱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如课后增设“体能提升小组”,每周训练3次,累计帮助80余名学生提升体质指标。

联合家长开展“家庭体育打卡”活动,通过小程序记录学生周末运动时长,累计打卡超1.2万次,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五、体育设施与安全管理

1. 设施升级与维护

本学年投入经费20万元,翻新篮球场2片,新增室内体育器材室1间,配备跳绳、实心球等器材500余件,确保教学与活动需求。

建立“设施定期巡检制度”,每月对操场、器械进行安全排查,更换老旧器材20余件,保障活动安全。

2. 安全教育与风险防控

每学期开展“体育安全第一课”,通过案例讲解、应急演练强化学生运动防护意识,本学年体育课堂安全事故零发生。

制定《体育活动应急预案》,针对高温、雨天等特殊天气调整活动方案,确保学生运动安全。

六、问题与不足

1. 体育课程创新深度不足,部分年级技能教学与学生兴趣匹配度有待提升。

2. 特色体育项目普及面有限,如篮球、足球仅覆盖中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参与度较低。

3. 体质薄弱学生干预周期较长,个别学生提升效果未达预期,需优化个性化方案。

七、下一学年工作计划

1. 教学创新:开发“体育+德育”融合课程,如通过团队运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试点“跨学科体育实践课”。

2. 特色强化:在1-2年级推广“趣味球类启蒙课”,扩大篮球、足球项目普及度,计划成立低年级校队。

3. 科技赋能:引入“智能体育监测系统”,通过手环记录学生运动数据,实现体质提升精准化指导。

4. 师资提升:计划邀请专业教练进校指导,组织教师参加“青少年体能训练”专项认证,提升教学专业性。

本学年体育工作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需以更创新的思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我校将持续以“健康育人”为核心,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