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博山区五岭路小学教师梯队培养实施方案
索引号: /2025-5513309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4-09 发布机构: 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博山区五岭路小学教师梯队培养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5-04-09
  • 字号:
  • |
  • 打印

博山区五岭路小学教师梯队培养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专业成长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分层培养、整体提升”为目标,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形成“新任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梯队发展模式,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举措

(一)搭建成长阶梯,助力教师进阶

依据教师教龄、职称差异,针对性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阶梯,使各级教师都能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行,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迈向新高度。

新任教师(1-3年教龄或具有初级职称):着重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通过系统培训与实践锻炼,助力其迅速掌握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基础技能,熟悉教学流程与岗位规范,顺利实现从新手到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全方位适应教育教学岗位要求。

新秀教师(3-8年教龄或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鼓励教师在扎实教学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学方法,结合自身优势与学科特点,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在教学质量上保持领先水平。同时,培养其示范引领能力,能够在学科组内分享经验、指导年轻教师,成为推动学科教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

骨干教师(8年—15年教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致力于将其塑造为学科教学领域的核心人物。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卓越的专业能力,更需深度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引领学科教学改革方向。凭借深厚的学科造诣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动学科团队整体发展,推动教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卓越教师(15—25年左右教龄,具有高级职称):主持地市级名师工作室或参与省级及以上名师工作室,在区域内指导并引领青年教师队伍发展,建构个性化教学法,发挥区域学科教学和研究引领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品牌建设,以个人影响力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群众满意度,为学校打造教育品牌贡献核心力量。

教育家型教师教龄在20年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主持省级及以上名师工作室,在省域及以上范围内指导并引领青年教师队伍发展。获得省级及以上优质课或公开课或示范课,齐鲁教育名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形成教学理解或教学主张,对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建设有重要贡献,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主持省级及以上规划课题或项目、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能够出版高质量的专著,并在CSSCI、SSCI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且有较高的影响力

广纳培训资源,夯实师资根基

1.深化师徒结对制。为加速新教师成长,构建稳固且高效的帮扶机制,特推行新教师与骨干教师 “一对一” 精准结对模式。学校组织“师徒结对”仪式,师徒双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协议期间,骨干教师将倾囊相授,涵盖教学设计、课堂把控、学生管理等多方面教学经验,通过定期听课、评课,为新教师提供针对性指导,助力其快速站稳讲台,提升教学水平。新教师则需虚心求教,积极完成师傅布置的学习任务,定期总结反思,实现教学能力的进阶。

2.精心组建 “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引领辐射作用。各工作室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造诣深厚的名师领衔,汇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 3 次高质量专题教研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主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示范课观摩等。围绕学科前沿问题、教学实践难点等展开深度交流,推动成员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进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成长,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3.打造青年教师训练营,为青年教师搭建系统成长平台。训练营秉持 “夯实基础、助力提升” 的理念,每周组织 1 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紧密围绕教学设计与班级管理两大核心板块,邀请校内外资深专家、优秀教师授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元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整合等能力;同时,学习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掌握班级秩序维护、学生关系处理、班级文化建设等技巧,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明确分工协作,推进培训落实

1.新任教师:聚焦基础能力打磨。

着重提升课堂管理能力,熟练运用多样化管理技巧,营造有序且活跃的课堂氛围;深入学习教材解读方法,精准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为高效授课筑牢根基;同时,着力培养家校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搭建家校共育的坚实桥梁,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2.新秀教师:着重强化专业进阶能力。

积极探索教学策略创新,依据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法,提升教学质量;投身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学校特色与当地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基于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科研促教学,增强教学深度与专业性。

3.骨干教师:强调引领与传承。

在学科教研中发挥引领作用,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组织开展高质量教研活动,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肩负青年教师指导重任,通过言传身教,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注重教学成果提炼,总结教学经验与创新成果,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4.卓越教师:着眼于行业辐射与品牌塑造。

积极传播先进教育理念,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影响更多教育工作者;精心打造区域示范课,展示精湛教学技艺,为同行提供教学典范;全力推动学术成果推广,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带动区域教育学术水平提升,助力学校品牌建设。

5.教育家型教师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将前沿的理论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能敏锐捕捉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动向,打造个性化的教育品牌,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贡献力量。秉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省域及国家层面为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广大教师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开启自主选学,激发教师潜能

根据教师整体发展状况、教学改革方向,学校采取“1+1+N”的方式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校本培训课程。通过校长领读,以“条目式+问题式”结合的方式,引领全体教师深度研读教育教学书目,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向教师推荐共读书目,通过自学撰写读书笔记,提升教育素养。结合市区各类培训推荐教师自主选学,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纵向提升。

)开展成效评价,检验培训成果

设定每学期一次的小学教师培训定期评估周期。评估内容涵盖培训组织实施情况、教师学习收获、教学实践改进等方面。组织评估小组,由校长教科处、一线优秀教师代表组成,对教师培训成效进行全面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教师培训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学科、不同教龄教师的培训数据,找出培训中的优势与不足。

每学年进行梯队考核,优秀者优先推荐评优、职称晋升。设立“成长进步奖”“教研创新奖”,激发教师内驱力。

三、时间安排

 

阶段

 

时间节点

主要任务

 

启动阶段

 

2025年3月-4月

制定方案、教师梯队分层、导师配对

实施阶段

 

2025年5月-2025年9月

开展分层培训、课题研究、教学竞赛,定期督导反馈

 

总结提升

 

2025年10月

阶段成果验收、经验总结、修订完善培养机制

 

四、当前推进进度(截至2025年3月)

完成全校教师梯队划分(新任教师8人、骨干教师30人、学科带头人8人、名师2人)。

成立青年教师训练营,每周一个主题,按时开展。

启动“青蓝工程”暨师徒结对工程,签订《师徒结对协议》8份。

组织新教师集中培训2次,骨干教师参与区级教研活动1次。

五、下一步计划

时间节点

主要任务

 

3月

制定学校教师梯队建设实施方案

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建立教师梯队分层档案

4月

按时开展主题教研

启动“青年教师课堂规范展示课”活动

 

5月—9月

开展分层培训

开展课题研究

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

 

10月

阶段成果验收

经验总结

修订完善培养机制

开展暑期专题研修

六、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成效评价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教师队伍梯度建设相关的培训成效评价工作。校长从宏观层面为评价工作指明方向,确保评价目标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高度契合。由教科处具体落实各项评价任务,教科处负责制定详细的评价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活动、收集与整理评价数据以及撰写评价报告等工作,保障评价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制度,将教师队伍梯度建设中的各阶段培养目标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明确规定不同梯度教师在培训参与度、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并与绩效紧密挂钩。对于在培训中表现优异、成功实现专业进阶的教师,在绩效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未达培训成效要求的教师,依据制度进行绩效扣减、培训补修等处理,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推动教师队伍梯度建设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