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22年博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情况 | ||
---|---|---|---|
索引号: | /2022-5322098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2-12-15 | 发布机构: | 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
博山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一、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大中小学43所,包括大学1所、高中3 所、职业学校4所(含2所民办)、初中4 所、小学18所、九年一贯制9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特教1所、体校1所、社会实践基地1所,其中市属以上3所(省陶瓷学院、淄博一中、淄博二中)、区属学校17所、民办学校3所、农村学校20所。
登记注册幼儿园63所,其中公办23所、民办40所,社会教育培训机构110个。
全区学生共47232名,其中:高中7614名,中职2078名,初中11886名,小学16013名,幼儿园9641名。全区公办教师共3273名,其中:中小学2792名,职业学校、特教、体校共240名,幼儿园241名。
二、2022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一)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各学校德育“一校一品”项目,中心路小学德育方案被评为省普通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博菜众尝”主题劳动实践活动,被多家主流媒体报导宣传。成立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小升初”家长课程。
2.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加快提升全区教师能力素养。成立11个“乡村名师工作室”,形成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乡村研修共同体。优化全区师资配置,完成42名教师跨校竞聘及52名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举办校长沙龙及班主任论坛,加快建设校干队伍和教师队伍。制定《博山区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落实方案》,全面落实减轻教师负担具体措施。
3.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5所新建学校、幼儿园建设,完成7所幼儿园改造提升工程。稳妥撤并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农村学校布局。指导农村学校实施强镇筑基行动,白塔镇和八陡镇分别被评为省市强镇筑基试点乡镇,3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建立“一校一专家”制度,23所学校聘请24位专家担任学校发展指导专家。
(二)努力提升教育发展保障能力
1.着力办好教育民生实事。投入使用实验幼儿园人民路园及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改善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更换教室LED护眼灯1157间、可调节课桌椅36912套,有效保障学生用眼和身体健康。投入使用240套智慧黑板,建设完成了135套“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教室。采用“1+6”办理模式受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近1900笔,签订合同贷款金额1950余万元。
2.有效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开展4个100%达标验收活动,逐步完成保安队伍三化建设。积极与市公交公司合作,运营11条助学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学生上放学交通不便的问题。对4个镇街、8所学校开展防溺水安全工作检查。严格落实四个一律要求,进一步细化疫情防控工作及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演练方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三、2023年工作谋划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和体育方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发展优质教育,加快推进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加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深化教育和体育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和体育现代化,努力建设优教之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书写博山教育和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目标
1.完成全区教育总体布局规划。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进行全面调研讨论,制定博山区教育总体布局规划(2023年—2035年),指导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2.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双创”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建设,加快提高全区中高考成绩。推动“强镇筑基”、贯通式教学和集团化改革,加快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贯通式一体化推进。全面优化育人方式,深入贯彻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任务,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和“双减”任务,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规范。加大教师培育力度和教科研水平,科学设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优教之城”,不断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
3.加快教育公共资源建设。完成城东中心学校、工贸学校新校区、区中小学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建设和启用,加快薄弱和不达标学校维修改造。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服务,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
4.全力维护教体系统安全稳定。学习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加大校园安全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校园智慧化管理水平,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和消防安全标准化校园。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保障学校师生员工健康安全。加强信访和12345市民投诉办理,实现教体系统稳定和谐。
5.加快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加强学生体能素质提升和近视率降低,保障学生运动时间和运动质量,确保达到健康水平。加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建设,建设“体育强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突出抓好体育器材生产、“体育+康养”、“体育+文旅”的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