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建议的答复
博山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133024
建议人: 王玮
主办单位: 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答复时间: 2024-04-20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王玮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全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共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遗产10万余项。您提出的加强博山非遗进校园的建议,对于延续我区历史文脉、保护本地传统文化、坚定未未成年人文化自信、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我区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239月以来,采取系列措施落实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利用艺术课与课后服务,开展系统、丰富的非遗类学生活动。我区各学校均有一个或多个传统书画、艺术体育、文化技艺等非遗类课后服务社团,其中以区四十亩地小学的布头画和剪瓷课程、区实验小学的陶艺课程、朱家庄小学的九宫八卦斩穴拳等为典型代表。2023年共评选出17个区级优秀齐文化社团,23个优秀齐文化、黄河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涵盖中医药、内画花灯、舞龙蹴鞠、陶瓷琉璃、剪纸艺体等。博山小学剪艺、实验小学齐风陶韵、人民路小学齐风艺韵、四十亩地小学皮影、博山一中陶琉文化获市级优秀社团。区特教学校的《陶韵泥香》、博山小学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山头中心校的《博山陶瓷》课程成功入选市级优秀特色校本课程。

二是结合劳动教育,打造非遗课程体系。区教体局202310月下发《关于“琉光璃彩·界别同心汇”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陶琉文化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着力打造博山陶琉文化劳动教育品牌课程体系、培训体系和教师队伍。力争3年内实现学段衔接、学科融合,构建区域、学校、家庭、社区的四位一体推进机制。

三是借助社会资源,常态化开展非遗类实践活动。区教体局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博山六中等9所学校与淄博古窑村陶瓷艺术博物馆等4所文化场馆初步达成签约意向。陶艺大师每月1次到博山中学等3所实验学校讲解陶琉文化的起源、历史、未来方向等知识。此外,山头中心学校接受陶笛捐赠,五音戏大师走进中小学,博山一中讲解“博山锣鼓”、区石炭坞小学组织金石传拓学习等,学校师生以不同的方式,坚持学习非遗技艺。

下一步,区教体局将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深化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多方融合,深入开展,发掘潜力师生。引导学校参考《博山区非遗项目名录》,将市级“我们的节日”活动与讲座学习、大师采访、实地参观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挖掘和培育优秀师生;选择1-2个方向,组建师生社团。二是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发挥校内影视组力量,借助节日实践活动,组织“非遗微视频、微课、微讲座”的录制和展播;在校园艺术节中增加优秀手工非遗作品的展览环节;组织年度座谈交流会,学校、师生代表做典型经验发言和展示。三是强化科研助力。鼓励师生以社团为单位,将现代科技与非遗制作相结合,进行非遗历史、小课题或课例研究。四是加强自主合作,扩大活动主体范围。鼓励校际之间、教育共同体之间结对互助,合作共享;鼓励与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课程结合,促进非遗文化的民间普及。

情系后代、面向未来,区教体系统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关注“博山教育体育发布”和学校公众号,了解我区教育相关情况,多提宝贵意见。

 

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4年4月20日

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发展规划。强化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建立我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办公室,加强对我区“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发展规划,选择易传承、好推广、有代表性的项目进校园。2.做好非遗保护宣传工作。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全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积极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活动;在重大节庆活动、重要民俗活动中丰富非遗元素,积极扩大博山非遗文化影响力。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更多的接触到非遗。3.依托基层组织,培育少年人才。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校园内的学生组织的领导作用,如、少先队、共青团。通过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培育一批组织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团结、奋进、向上的优秀团体和个人。4.积极探索新模式,建立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非遗资源,推出线上非遗微课。利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技艺。利用新媒体推出博山非遗故事,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讲述自己项目的前世今生、保护传承、个人经历、作品简介等方面的故事。全方位展现我区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展现非遗人的成长历程、人生轨迹。使学生全方位了解非遗,对非遗产生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教学活动,将非遗引入学校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