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113703040042186725/2016-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16-02-25 发布机构: 博山区发展和改革局

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02-25
  • 字号:
  • |
  • 打印

《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博山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是引领全区上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博山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着力建设富裕博山、生态博山、文化博山、幸福博山、平安博山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章  发展成就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纲要确定的五年发展目标,强化发展、实干和以项目建设为纲的工作导向,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博山、魅力山城”的目标,把握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要求,强化项目支撑,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预计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13.69%;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年均增长14.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年均增长13%。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严格落实“工业强市30条”,加快推进城区退二进三、企业搬迁进园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日用玻璃、陶琉文化等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银仕来、九州通制药、宇海电子、名盾防爆、晶鑫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入驻园区,20余家企业启动由南向北、由城向园转移。坚持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和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五年来累计实施技改项目460多项,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09.9亿元,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7.67%。成功创建为国家火炬计划泵类产业基地、国家传统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优质泵类和耐火材料产品生产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八陡镇被评为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名镇,新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8个。项目建设取得全面突破,累计实施过千万元项目1300余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60个,策划总投资89.6亿元的PPP项目15个集中对外推介,园区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5家,汪溪湖配套服务区初具规模;培植起东佳、佶缔纳士、银仕来、工陶、华成、龙泉管道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龙头地位的企业集团;企业融资方式实现新突破,龙泉股份、银仕来股份分别在深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人立、海华在新三板登录,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15家,引进光大、北海村镇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全面达标。全区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29家,其中过5000万元6家、过亿元3家。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托生态、山水、文化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鲁山、原山、开元溶洞先后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陈仕红木品鉴馆、陶琉艺术中心等6处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12个村278户农家乐先后通过省级“双改”工作验收,拥有省级旅游特色村8个、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中郝峪模式”在国示范推广,中郝峪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池上镇、源泉镇、石马镇、山头街道等7个镇(街道)创建为省级旅游强镇,我区被授予全省乡村旅游品牌集群化发展区、好客山东旅游创新示范区。成功举办中国琉璃文化艺术节、孝文化旅游节、美食节、猕猴桃采摘节、蓝莓节等系列活动,荣获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叫响“陶风琉韵.休闲博山”城市品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博山电子商务创业园建成投用,八陡镇被评为省中小企业创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强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2.37%。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高效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协调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桔梗出口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家,池上桔梗、博山猕猴桃、博山草莓等10个优质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池上桔梗、板栗种植基地创建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成有机农业发展中心,桔梗、猕猴桃、茶叶、“黑五类”等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8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或转化认证。国家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落户博山,新增有机农业转化认证面积3万亩、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1万亩,建成10个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累计流转土地11.2万亩。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城市提质扩容,改造升级张博附线、仲临路、国道205线、湖南路等主干道,对城区主次干道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10公里。热电联产、博山客运站、泰青威天然气管线博山段、城乡电网改造等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建成投用。实施五岭路、东坡、窑广3处铁路道口以及青龙山北路、镇东南街、秋谷、虎头崖4个铁路桥涵改造,海眼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用,东坡220千伏变电站在国家电网立项,替代及新增供热面积410万平方米,换热站71个。“十二五”期间,新增天然气入户3.2万户。累计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9.52公里,新增、改造雨污管道30公里。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完成101条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计划,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老旧小区改造率达70%以上,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33个,建设安置住房6582,完成“两区三村”建设改造面积206万平方米,1.7万余户城乡居民乔迁新居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白塔、八陡、石马3个示范镇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实施省市级示范镇建设项目107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五化”工程和乡村连片综合治理,对大街、柳杭等集贸市场实施综合治理,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级文明区。

生态博山加快建设。节能降耗工作成绩突出,完成铸造行业调整提升、煤炭消耗总量削减任务,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7%。加强扬尘、粉尘和烟尘防治,白杨河电厂、金晶集团除尘脱硝治理项目建成投用,关停各类污染企业27家,140余家企业完成清洁能源置换,全面完成115项市级重点环保项目,空气良好天数同比增加54天。完成境内18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36.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综合治理78公里,五阳湖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抓好荒山造林、绿色通道和经济林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完成合格造林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1%。建成凤凰山西路广场,改造提升峨眉山文化公园,对山头大观园路等重要区域进行绿化升级,新增园林绿地71公顷,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6%。突出抓好采砂洗砂专项治理和露天开采矿山限期治理,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13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任务,我区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区。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全面落实保障改善民生各项政策,五年来,区级财政统筹用于三农及民生方面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年均递增15.4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400元和13500元,年均分别增长8.2%和9.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次,新增农村转移就业3.9万人次。巩固提升覆盖城乡的全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提高了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标准。深入推进万户农民脱贫奔康工程,完成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117项扶贫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带动8000户、1.2万人脱贫。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现场会议在我区召开。全力做好抗旱工作,有效解决了40个村、3.8万人饮水问题。积极应对计生政策调整变化,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保持全市领先在全市率先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建成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处、农村幸福院30处、综合性老年公寓6处。大力实施校园、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博山中学、博山小学和四十亩地小学新校全面建成启用,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全区53所中小学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8%。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淄博市第一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区医院和区中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社会大局保持持续和谐稳定。物价、广播电视、科普教育、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红十字、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三最”城市标准体系,在全市率先实行“三证合一”、国地税联合办公,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30余项,减幅达51%。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目录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入驻启用,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和多证联办、行政管理事项网上申报审批等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审批效能。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积极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资本金政策争取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确保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有序开展,基本完成农村家庭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十三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兴经济体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亚洲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环境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步入中高速、调结构、优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密集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监管改革、降息降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一揽子政策,“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日韩自贸区等重点区域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加快形成,改革红利、创新红利、人才红利、区域战略红利将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从我区发展看,“十三五”时期,我区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完全具备实现老工业城市转型跨越发展、弯道超越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首先,我们面临难得的转型发展机遇。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为我们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了新方向、新机遇。其次,我们面临难得的深化改革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市场化、国有资本配置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为博山老工业城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条件。第三,我们面临难得的区域战略机遇。山东省制定的运用财政政策措施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20条意见,淄博市出台的“工业强市30条”、淄博市营商环境标准体系、博山区出台的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区实施意见等多项务实有效的措施办法,为稳增长、促转调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对博山区经济发展构成了重大直接利好。同时,博山区处于两区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规划范围中,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独立工矿区,享受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独立工矿区扶持政策,这些都为我区全面融入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聚集发展要素,强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和地位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必须意识到我区仍然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部分行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同构和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培育新的增长点任务艰巨;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公共财政相对不足,收入增长与刚性需求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亟待加强,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等。

 

第二篇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市委“一个定位、三个着力”工作要求,继续深化“一核二区三片”“北工南游东扩” “生态优先、特色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和发展导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转型升级、改革深化、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动博山老工业区科学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实现全面振兴。

二、基本要求

“十三五”时期,要深入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新常态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保障社会民生等新要求与博山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第一先导。深刻把握博山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牢固树立开放合作、包容发展意识,坚决摒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等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真正做到敞开胸怀广纳天下英才,甩掉包袱虚心学习先进,放下架子积极寻求合作,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转变,经济的大发展。

——坚持把转调升级、精准发力作为基本路径。强化“四个精准”,即强化精准规划,高标准抓好城乡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统领性;强化精准转调,立足博山老工业区发展实际,找准产业、项目、民生、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转调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转调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精准招商,立足基础优势和现实需求,推进点对点招商,提高利用外来资源嫁接改造本地产业、增创发展优势的能力水平;强化精准培训,积极顺应创新发展形势,加强党政人才、企业家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一线职工等各类适用人才的专项培训,推动创新理念向产业升级转换、创新成果向经济发展成效转化。

——坚持把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重点,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盼什么带什么、愁什么扶什么要求,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持把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作为重要保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全力加快作风转变,建设执行力强、创新力强、组织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打造有激情、有能力、有作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加快推动博山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实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三、发展定位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弯道超越为目标,充分发挥博山区处于独立工矿区、“两区一圈一带”等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规划范围中的区位、产业和生态优势,构建“北工南游东扩、一区四园”的空间布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乡建设品质,积极推动独立工矿区转型。将博山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与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引领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全力打造富裕博山、生态博山、文化博山、幸福博山、平安博山新形象。

——先进制造业与创新发展示范区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机械电子、汽车部件、日用玻璃、陶瓷琉璃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引导产业向物联网、先进装备制造、钛白新材料、功能陶瓷新材料、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先进制造业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形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合理布局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打造先进制造业与创新发展示范区。

——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引领区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宜改则改、宜搬则搬,以增强博山老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接续替代产业平台等建设,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改善独立工矿区发展条件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创新城乡发展空间,以“一区四园”为核心载体,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通过示范引领全区形成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相协调、工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城市与乡村发展相匹配,成为全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引领区。

——全省生态建设先导区

牢牢把握住生态文明发展底线,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和山东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定位,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探索严格保护下生态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新模式,着力推进生态资本保值升值。同时,实施创新发展,在确保生态环保基础上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型能源产业,努力使博山生态建设实现大突破,成为全省生态建设先导区。

四、发展目标

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弯道超越为目标,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新兴增长点培育、更加注重长远竞争力培育,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升级、城乡品质大提升、文化旅游大繁荣、社会民生大改善,全面培育富裕、生态、文化、幸福、平安博山新形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方向和目标是:

——经济规模和结构同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平均增速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02:50.41:46.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5%以上,五年争取累计完成185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到2020年达到356亿元。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和幸福。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水平。2020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00元,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GDP增速,到2020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社会建设和保障实现新突破。着重解决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依法治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020年,城市核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教育水平明显提升,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8%。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博山打造成鲁中生态宜居城。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布局更加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区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品质得到大提升。“十三五”末,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全区总人口控制在50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6‰左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全区森林防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6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5%。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确保完成淄博市下达的各项减排目标。

 

第三篇  强化创新理念,全力增强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要任务,深入实施“北工南游东扩”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机遇,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生态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紧紧抓住全球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把园区建设作为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牛鼻子”,按照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构筑“一区四园两基地”的工业产业布局,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植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重振博山工业竞争优势,实现博山老工业区全面振兴。到“十三五”末,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6%和25%,培植发展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以上企业1家,30亿元以上企业3家,20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15家,超5亿元企业30家,超亿元企业60家,新增上市公司5--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5--20家。

一、优化工业布局

深入实施“北工南游东扩”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产园城联动”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功能,构筑“一区四园两基地”的工业空间格局,提高工业集聚、集约化水平,发展壮大园区经济。精准规划项目,加快“一区四园”工业布局调整项目实施。以经济开发区和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日用玻璃、陶琉文化产业园“一区四园”为载体,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土地利用、项目审批、水电路气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加快蕉庄、汪溪湖片区,万福路周边区域建设,力争再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提高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到“十三五”末,全区工业园区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

(一)打造“一区”工业集聚核心

“一区”:即博山经济开发区,由新区工业区和老城工业区两部分组成,打造“域城-白塔-城东-山头-八陡城镇产业发展主轴带”。按照点轴理论,沿尖山南路以北区域以及南过境路两侧,依托张博复线公路、滨莱高速公路和万福路,整合白塔、域城、山头、城东和八陡空间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区。全力构筑高端装备制造、钛白新材料、功能陶瓷新材料、现代医药四大重点产业,使之成为博山区高端产业集聚高地。到2020年,形成3-5个能够参产业链条完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末,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

(二)强化“四园”布局统筹

“四园”:“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先进装备制造园、日用玻璃产业园、陶琉产业园和现代医药产业园四个新型工业产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园。先进装备制造园由机电装备制造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汽车部件产园区和八陡汽配园区四个细分产业园区组成。机电装备制造园区:东起张博路,西至张博附线,南起珑山路,北至九州路,总占地约1500公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规划范围东至蕉磁路,西至瑚山山脚,北至博山区界,南至银龙村及张庄村北,规划面积1045公顷。汽车部件产业园区:由三个片区组成,(片区东至规划工业东路,南至北外环路,西至张博公路,北至博山区界;片区东至规划五岭路,南至太阳山,西至环科污水处理厂,北至白石路;片区ƒ东至东万山村、南万山村土地,南至城东办事处,西至胜天湖,北至博矾路北峪段及博山区界)规划面积1311公顷。八陡汽车配件产业园:位于八陡镇石炭坞,占地面积350公顷,产业布局原则上黑山路、文姜、外环路沿线聚集,消除厂区分散分布,居民区插花现象,通过布局整合,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日用玻璃产业园。日用玻璃产业园区位于八陡镇东顶村湖南路东侧规划建设面积210公顷。园区内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产业集群,以210公顷核心区为中心,辐射石马镇、源泉镇日用玻璃生产企业,形成日用玻璃制造产业集聚区和日用玻璃制造产业集群。

陶琉产业园。博山陶琉产业园区核心区西起新博南路,东至窑

广社区,南自南过境公路,北到沿河西路炉神庙,占地面积1000公顷。园区内主要包括中国陶瓷古窑村、淄博陶瓷琉璃工业园、中国(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大师村、淄博美陶瓷器有限公司文化创意园、中国(博山)陶瓷琉璃国际商贸城、博山陶琉艺术中心等主要特色片区,带动全区日用陶瓷、琉璃艺术品、美术陶瓷等产业提升发展。规划范围向西扩展至泉水路、秋泉路,向南扩展至尖古堆、水峪,向北扩展至执信路,东西南北为生产区,中心为市场展销区。

现代医药产业园。现代医药产业园园区规划范围东至张博路,南至白塔工业二路,西至汪溪村,北至西阿村、汪溪村,规划占地面积130公顷,规划范围毗邻张博路,距滨博博莱高速路5公里。

(三)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两基地”

“两基地”:功能陶瓷和窑炉耐火新材料产业基地和钛白新材料产业基地。

功能陶瓷和窑炉耐火新材料产业基地。功能陶瓷新材料基地规划范围分为城东集中区和开发区集中区两部分。城东集中区以淄博工陶、鲁耐窑业为龙头;开发区集中区以鲁桥新材料、中科达耐材、宇海电子等企业为龙头。

钛白新材料产业基地。钛白新材料基地现主要集中于博山秋谷东佳集团,“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1个化工集聚区和1个功能新材料集聚区,总占地面积70公顷。东佳老产区重点发展钛白粉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新建功能新材料聚集区,主要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铁氧体新材料。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以提高传统制造业质量效益为导向,以装备升级和技术改造为核心,实现我区传统产业的精准转调升级。突出企业转调升级的主体地位,以50家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分类制定好产业提升的具体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带动全区产业转调升级。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装备、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加快生产工艺信息化改造、采用新型经营模式等方式,解决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耗能高、企业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机电行业、汽车配件行业、陶瓷琉璃行业、纺织行业和化工等传统产业生产链条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

——机电行业

转型路径:以机电装备制造园区建设为依托,以提高研发设计、核心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水平为重点,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技术和标准;启动泵阀机电产业城建设,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做强泵类、电机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形成产业“地方品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重点任务:以提高研发设计、核心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水平为重点,推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改造,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电机行业,重点研发生产高效节能电机,大功率开关磁阻电机及驱动系统,高、精、尖微特电机及控制系统,永磁伺服电机及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军工电机、高速电机,高精度齿轮传动设备等优势产品,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本联盟整体核心竞争力。泵类,重点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工业泵、超大型水环真空泵、特种潜水泵、核级泵等产品。同时,加大高效节能智能化真空成套系统、高端泵类电机等专业装备研发生产水平,形成为区域产业发展配套的专业装备生产基地。以中德传动设备、山博集团、祥和集团、名盾防爆、金龙电力、传强电机等企业为龙头,以防爆电机、微电机、精密减速机、高低压开关柜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重点发展高端机电产业;以佶缔纳士、华成集团、颜山泵业、硕博泵业、精工泵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各类高端真空泵、渣浆泵、杂污泵、耐腐蚀泵等产品为主导,重点发展高端泵类产业。

发展目标: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抓手,通过资源调配,围绕机电、泵业产业策划引进重点项目,打造省级高端机电泵类产业基地,到2020年,园区产值突破200亿元,机电装备制造园区培植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4户,过亿元企业达到20户。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户,新增国家研发机构(平台)1个,省级研发机构(平台)2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出口品牌3个,培育1家上市公司和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汽车配件行业

转型路径:以汽车部件产业园和八陡汽车配件产业园建设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强汽车零部件加工行业。培育整车装配为重点,拉动汽车零部件产品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提高轨道交通制造及服务水平,打造高铁系列产品配套和服务产业。同时,引导小微机加工企业向“专、精、细、深”转变,培育一批专业配套加工企业,建设配套产业发展基地

重点任务:汽车零部件加工,重点发展高性能自动变速箱齿轮、单点悬挂车桥、汽车板簧、高档轮毂、刹车盘、减震器总成、空气悬架、发动机用高强度螺栓等产品。配套机械加工,重点发展高档机械密封、精密铸造、汽车模具等产品,为区域内及国内外汽车配件行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专业配套,完善产业链条。白塔汽车配件产业园区以海华汽车、安博机械、资豪实业、鲁桥板簧、颜山专用汽车、强大集团、雷恩重工等企业为龙头,以专用汽车、汽车板簧、断开式平衡轴、稳定杆、推力杆等产品为主导,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产品种类齐全、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大,国内一流的汽车部件生产基地。八陡汽车配件产业园区山东特种工业集团、宏马集团、琪能机械、宝隆汽车部件等企业为龙头,以轮毂、刹车毂、单点悬挂车桥、空气悬架等产品为主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卡特彼勒、奔驰汽车世界500强企业联系按照“做名企业的知名配角”的发展思路,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有影响力的汽车配件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20年,白塔汽车部件产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利税43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企业5家,过5亿元10家,亿元以上20家。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50万吨和100万套。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国家研发机构(平台)1个,省级研发机构(平台)2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出口品牌1个,培育1家上市公司和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到2020年,八陡汽车配件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十三五”期间,园区内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亿元企业超过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增国家研发机构(平台)1个,省级研发机构(平台)2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出口品牌1个,培育1家上市公司和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陶瓷琉璃行业

转型路径:以建设日用玻璃产业园和陶琉产业园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引进,实现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打响自主品牌。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转移过剩产能。深入挖掘琉璃文化潜能,以文化为支撑,提升产品文化创意和艺术价值,促进传统陶琉行业转型。

重点任务:日用玻璃行业,重点发展日用玻璃制造,形成以金晶、黑玻、瀚邦玻璃、宏达玻璃、福隆玻璃、盛杰玻璃、汇晶玻璃、宝祥玻璃为龙头的日用玻璃产业集群。在园区内形成从研发、材料、生产、彩印包装、物流仓储到出口贸易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有影响力的日用玻璃产业基地。陶琉行业,以陶琉文化为支撑,加大技术研发、传承和人才培训力度,加快发展陶琉文化创意产业。整合行业资源,重点发展高档日用瓷、艺术瓷、琉璃艺术品等产品,以我区作为“三山一镇”四大陶瓷主产地之一和中国琉璃发源地之一为依托,将博山陶琉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陶琉行业高端品牌,扩大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建成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陶琉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日用玻璃行业,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园区内,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亿元企业1-3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平台)3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出口品牌4个,培育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陶琉行业,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十三五”期间,园区内新增国家研发机构(平台)1个,省级研发机构(平台)3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出口品牌5个,培育2-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纺织行业

转型路径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设计开发,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加快产品向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的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区域内该行业采取以银仕来大型纺织集团为引领,以华棉制衣、万杰纺织为骨干逐步实现行业的兼并重组,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企业。

重点任务:重点发展复合化、差别化、功能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纺织产品;大力发展新型纺纱和高档混纺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研发特种功能面料、特种纤维面料、高档家纺面料、汽车内装饰纺织面料等新产品;推广应用超柔软加工、耐久拒水加工、抗菌防臭加工、形态稳定加工、阻燃加工、紫外线遮蔽加工、蛋白质改性加工等国际功能性整理先进技术;提升成衣设计水平,提高自主品牌影响。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全区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50亿元和20亿元,销售收入过十亿元企业达到2家。

——化工行业

转型路径:以建设钛白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一律不再新上低端价值链化工项目,推动传统化工向高性能化、精细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转变,由原材料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重点任务:重点发展钛白粉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大力支持高性能化工材料生产技术及生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关停化工园区外的小化工企业。

发展目标:“十三五”末,全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00亿元,利税20亿元;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平台)1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出口品牌1-2个,培育1家上市公司。

——功能陶瓷和窑炉耐火材料行业

转型路径:以建设功能陶瓷和窑炉新材料基地为依托,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绿色环保为发展方向,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放大优势,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优先发展先进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温特种耐火材料、功能玻璃产业,优化提升高分子化工新材料等产业,进一步扩大特色产品市场规模和竞争优势。

重点任务: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功能玻璃、高档窑炉耐火材料,以金晶、工陶、鲁耐窑业、鲁桥新材料、宇海电子、中科达耐火材料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

发展目标: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功能陶瓷和窑炉新材料产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户,新增国家研发机构(平台)1-3个,省级研发机构(平台)2-3个,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出口品牌2个,培育1家上市公司和2-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传统医药行业

转型路径:紧跟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以生物医药、现代制药、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体系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现代医药产业园,打造山东省医药产业集聚区、全国知名的现代医药产业园。

重点任务:依托九州通医药集团、万杰制药、康贝医疗等龙头企业,打造以生物医药、现代制药和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体系为核心,以药品、医疗器械、保健药食为生产主体,以九州通全国性营销网络为平台,集研发、生产、包装、物流、营销、检验于一体的生态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发展目标:2020年,全区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利税10亿元;新增国家研发机构(平台)1个,省级研发机构(平台)1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3个,培育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三、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形成若干个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着力优化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和节能环保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全区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技术”四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立足基础优势,推进资源整合和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先进重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高效节能电机及传动设备、泵类产业创新链,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新材料产业集群。功能陶瓷新材料领域着力发展压电陶瓷、节能玻璃、太阳能导热陶瓷、高温陶瓷材料和电介质陶瓷、导电陶瓷等高端功能陶瓷产品。窑炉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超致密高导热耐火材料、高纯超细新型功能陶瓷用氧化铝、特等高铝砖等高端窑炉新材料,提升发展超细高纯粉体等功能陶瓷原辅料、新型功能陶瓷机械装备与模具两大优势产业集群。钛白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以钛白粉生产为基础的环保产业、能源产业和高档铁氧体油墨材料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医药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现代制药、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体系为核心,充分发挥九州通医药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省内外制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入园经营,实现优势产业集聚、产业链条延伸,着力培育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新医药产业集群。

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智慧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智能光网、3G无线网、物联网;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和环保服务。

第二章  培育壮大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全区服务业向创新驱动、多元开放、融合集聚、高端高质的方向转型升级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构建规模效益突出、结构层次优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体系。着眼于科技服务业、商贸物流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把博山打造成山水生态旅游、陶琉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为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旅游文化名城、鲁菜名城、健康养老和休闲养生胜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

一、优化服务业布局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区域功能定位,引导服务业合理集聚发展,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形成“一核引领、三极联动、四区集聚”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核引领”即打造老城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依托主城区区位优势和要素集聚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改造提升中心路核心商贸服务区,整合重塑沿孝妇河两岸文化旅游服务区,规划培育西冶街、白虎山、特信周边、新客运站、人民路五个次商业中心区。中心路核心商贸服务区,依托银座、易达广场,打造城市中央新型商业中心;依托老城区改造,助推商务会展、金融保险、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加快高端商务服务区升级。沿孝妇河两岸文化旅游服务区,以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颜文姜祠、原山森林公园、大街为核心,延伸至南部中华(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城,北部度假居住区,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业提档升级,形成陶琉文化、孝文化主题游览区。

“三极联动”即构建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新格局。依托各区域资源禀赋和服务业发展基础,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形成错位竞争、三极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格局。1)北部高科技服务区。依托北部高端装备制造园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软件及服务业外包、物联网及云计算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物流平台。2)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以保护生态与突出人文为基本理念,将池上镇、源泉镇、石马镇、博山镇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商务会议、文化体验、运动拓展等主要功能为一身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体验休闲经济、健康经济、商务经济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休闲度假新景区、旅游经济开发区、生态宜居新城区。3)西部生态养老养生区。依托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建设以姚家峪生态颐养中心为核心,淋漓湖生态疗养度假区、马公祠旅游度假居住区、石门乡村旅游度假区、岭西高端养生居住区、池子生态种植体验区、樵岭前旅游休闲为配套区的特色健康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康复医疗、休闲度假养生等健康服务业。

四区集聚——打造4处文化和山水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即:环鲁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五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华(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城、原山森林生态旅游集聚区。

二、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

——科技服务。面向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重点新兴产业,引导企业与国内高等高校、科研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克研发服务关键技术,联合建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加强国家泵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机电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检测中心、有机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等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围绕陶琉、机电、新材料三大产业和机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先进泵业制造基地、优质汽车配件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有机农产品五大基地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立足区域、面向全区、辐射全国的高位平台,把各类平台建设成为吸引优秀人才、推进科技创新、膨胀企业规模、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服务地区企业发展。

——现代物流。积极推进工业与物流联动发展,支持依托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小散物流资源,建设物流“公路港”。一是推进物流园区化建设。依托陶琉大观园、日用玻璃产业园和北部工业集聚区,完善周边物流业基础设施,整合物流资源,构建信息畅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吸引区内外物流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物流市场,打造连接济南、青岛、日照的现代物流集散地。二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工业企业将自身物流部门实施资产和业务剥离,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的大型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变,提升全区物流业集约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农村配送服务、农村现代物流协同信息平台等示范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冷链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

——金融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培育壮大证券市场,通过国内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境外上市、债券等多种通道,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推进优势企业融资。“十三五”期间区内上市公司达到5--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5家以上。二是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改进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服务,引导企业加快产业调整,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创造良好信用环境,积极争取引进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等外埠金融机构,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多渠道的培养一批懂国际金融、懂相关法律,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的现代化金融管理人才。

——电子商务。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形势,高标准抓好博山电子商务创业园、新型功能陶瓷材料电子商务平台、陶琉文化创意产品商贸信息中心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基础扎实、成长性好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镇和示范基地。支持条件成熟企业加强与淘宝、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电商企业合作,建设特色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要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生产、流通和服务型企业发展网络零售,扩大网上市场消费。要立足我区机电装备、生态旅游、陶琉文化等特色产业,加快跨区域电商发展,促进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扩大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增强对外辐射力。

——商务服务。以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商务服务的需求为目标,打造商务经济文化核心圈,依托五阳湖、汪溪湖等综合服务区,建设以综合型总部、功能性总部和中小企业总部为主的总部经济集聚区,重点发展财务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经纪服务,以及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各类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和品牌,加快提升商务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

三、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产业等产业链长、带动面广、市场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

——健康养老。利用博山独特的山水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淄博市规模最大的高端健康养老产业园,培育发展养老养生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老年人教育、医疗、保健、护理、旅游等服务,探索发展针对离退休干部、企业家等群体的高端养老服务。支持医疗及医药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开发集医药产品、诊疗方案、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设施于一体的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推动健康咨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十三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姚家峪凯福瑞生态养老中心、原山金色年华颐养中心、万杰康复医院、淋漓湖健康产业园、五老峪生态养老基地等健康养老项目,加快博山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60%以上农村建立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

——商贸流通。围绕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乡镇商贸载体建设工程,发展中心商业区、大型综合超市或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综合批零市场、餐饮娱乐夜市街、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市场等,打造快捷、高效的商贸流通载体。重点抓好易达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区建成10个大型综合超市或连锁超市,在重点乡镇建设10个综合农贸市场,在重点农村社区建设50个综合超市或品牌连锁店,150个标准化农家店或便民店。

四、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以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游为龙头,以博山特色的生态文化、陶琉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六大旅游文化建设为依托,做好“一城”、“四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同时招大项目,引进外资投入,提升博山旅游带动战略,加快博山旅游资源整合,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博山景区旅游,城区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全域化发展乡村旅游业。重点引导和扶持自然山水型、生态民俗型和有机农业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优势特色为主导产业,以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养老疗养等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生态、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打造品牌等措施,在博山区南部四镇和北部石门、岭西景区创建一批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户),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围绕“石马镇—博山镇、源泉镇—池上镇、石门景区和姚家峪淋漓湖”四条主线,加快五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原山5A级景区、区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山水游、项目娱乐游、观光农业体验游、乡愁古村落怀旧游”四种发展模式,建成中郝峪、乐疃等20朵乡村旅游金花全力打造原山、鲁山、五阳湖、开元溶洞、莲花山、淋漓湖等“十佳博山美景”,建设中郝峪、泉河、杨峪、樵岭前、安上、乐疃等“十佳博山美丽乡村”,支持原山集团系列项目建设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坚定不移地在南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重点打造中郝峪农家乐、中国·西厢原生态风情文化旅游村、上瓦泉草莓采摘、源泉猕猴桃采摘等一批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南部镇村自然资源,实现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统筹南部四镇发展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加快五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

——加快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大范围的融合包括自然山水、文化民俗、特色产业和古村落古建筑等在内的旅游景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同时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充分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形成内涵丰富、类别多样、独具博山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博山旅游业发展。要通过不断探索和摸索,充分发挥龙头景区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实行博山旅游“一票通”模式。探索“互联网+旅游”模式,整合全区上下游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在线旅游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预订、电子导游、信息推送等服务,在全区3A级以上景区和主要乡村旅游点推动Wi-Fi全覆盖,打造智慧景区和智慧乡村,实现全区范围内的智慧旅游。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与博山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以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促进博山现有的A级景区进行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核心的景区提升工作。依托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功能完备的全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设立游客咨询中心。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标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尤其是要加大乡村旅游道路和停车场的建设力度,加大旅游厕所的改建和新建力度,配套完善自行车道、自驾车营地等新兴旅游基础设施。

——加大旅游项目建设。继续加快发展中华陶琉文化城、姚家峪生态旅游度假区、五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环鲁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太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一城”、“四区”的建设进度,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等,吸引一批旅游大项目、好项目来博山落户,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规划认证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特色的旅游项目,如石门乡村旅游区、郝峪乡村旅游区、志公山乡村旅游区,天佛山原生态观光旅游区等,在完善现有旅游品牌的基础上,加大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田园体验等时尚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旅游精品文化项目,实现博山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现代技术手段和方式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到“十三五”末,培育20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4家精品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5个在省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50个,农业增加值年增长4%左右

一、优化农业发展布局

深入实施“北工南游东扩”产业布局规划,打破镇域界限,鼓励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片和东南部特色农业片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线,坚持生态建设和有机农业结合,着力构建以干鲜果、蔬菜、食用菌和杂粮等有机农业为主导,以经济林、茶叶、中草药种植等有机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为基础,以特色农业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为补充的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全力开发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特色农业种植、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园区农业。按照“规划先行、生态优先、产业主导、功能完备、区域布局”的发展方针积极打造上瓦泉有机草莓休闲采摘园、源泉猕猴桃休闲采摘园、山里阿哥蓝莓休闲采摘园、池埠食用菌种植园、鲁中有机绿茶休闲采摘园、池上桔梗种植园、庆华食用菌种植园等20个示范园区,逐步形成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新格局,2020年,全区市级以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0家。积极发展富硒农业。深入实施“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推广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和富硒试验品种,提高富硒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探索“博山富硒·健康第一”的经营理念,增强富硒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力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有机富硒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品牌建设。对现有的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进行年检和“三品一标”认证,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5个以上。举办好猕猴桃、草莓、蓝莓采摘等各类节庆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博山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抓好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打造以池上桔梗为代表的博山农业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公司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鼓励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每年发展家庭农场20个以上,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行动。力争2020年底,全区进山企业达到150家左右,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2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600家,国家和省市级农民示范合作社分别达到5家、5家和40家。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大多数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广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广完善生产记录和基地追溯编码制度,实现产品可追溯,流向可查询。完善20种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重点建设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规范投入品使用。积极开展各类农业执法检查,加大对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从生产源头、流通渠道、市场准入三个环节抓好农产品投入品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狠抓“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监测工作,持续做好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完善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生产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等八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健全区、镇、村三级监管队伍,对村级监管员纳入日常管理。健全完善各级检测体系,配套完善镇农安办速测室,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速测点,对农产品质量实施全程检验。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加强科技项目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丰富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营造科技进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结构,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企业为投入主体、金融保险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各级制定出台的财税金融政策和支持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发挥好博山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充分借助云数据,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媒体等的资源优势,实现“政产学研金介媒”协同创新,努力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深化“十百千”产学研计划,组织举办“院士专家博山行”等产学研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拓宽高技术成果引进转化渠道,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引进高技术成果和高层次急需人才,引导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发展充分助力全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编制创新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制度,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建立自主创新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激励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培育发展创新文化,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三个一”创新活动,培植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一批国内省内市内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攻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聚集创新资源,针对重点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实现重点突破,通过项目带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发挥国家传统知识产权示范区功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搭建专利需求和转化信息平台,实现知识产权供需对接,推进专利技术的运用和产业化。推进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依托齐鲁股权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服务,大力扶持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法律等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作用,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努力争创国家和山东省知识产权强区。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围绕全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团队,重点引进国家高端领军人才,加快聚集一批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等领域的高端科技中介人才。加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团队建设,积极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大专毕业生开展创业活动。鼓励企业和机构引入各类高技能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线管理等方面高技能人才需求,支持企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人才信息管理。建立以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重点的分类人才信息库,开展科技人才供求调研并定期发布分析报告,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信息管理体系。

 

第四篇  强化协调理念,全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科学理念,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城市辐射功能,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到2020年,主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第一章  增强城镇集聚辐射功能

“特色镇”是指南部相对独立的源泉镇、博山镇、池上镇,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特色突出的现代城镇体系每个镇驻地设立一个中心社区,高标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增强镇域集聚力和辐射功能。

“自然村落”是指对在村落形态、地貌水系、历史文化、村庄建筑、历史遗存、经济产业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质和保护传承价值的自然村庄。要进一步加强自然村落的保护力度,抓好典型示范带动,集中打造50个错落有致、风格鲜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村庄,真正让农村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城乡发展更和谐。

三、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坚持以产促城、依城兴产,实现产城有机融合、共同发展。统筹协调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按照社区园区同步规划、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一区四园”,合理界定城镇边界,加快退城进园步伐,着力解决产城交杂、分区错乱问题。老城区,实施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完善市政环卫公用、文化体育和社区服务等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宜居宜业水平。新城区,坚持开发建设优先,积极培育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强化现代服务功能,构建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新市区。高水平规划产业园区,坚持严把环保和安全生产门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

第二章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

公共服务水平,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有序实现市民化。“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增城镇户籍人口3万人以上。实行差异化的落户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取消购房面积、金额及就业年限等落户限制,全面放开辖区城镇落户。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形成户籍和居住证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探索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村镇道路改造、农村电网升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十三五”期间,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全部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协调布局城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立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镇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池上镇、源泉镇、八陡镇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推进农村旱厕改造工作。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推动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大交通”建设,抓好小城镇与城区之间道路建设,推动路网规划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协调配套,积极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加快推进城区公交车辆向中心镇、农村社区以及产业聚集区延伸。统筹城乡“大网络”建设,按照城市标准和要求对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进行电网改造,搞好设施配套建设,加速推进城乡同网同电同价。加快城乡燃气、供暖建设,推进燃气、供暖向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延伸。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实行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信息服务网络。

统筹城乡要素资源配置。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完善以就业准入、登记管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政策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引导规范农村合作社信用合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鼓励城市企业、资金和服务功能向城郊和农村地区转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时期,新建镇村公共电子阅览室40个,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处以上。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镇一体化管理体系,强化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提升城镇管理现代化水平。根据精细化城市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扩大管理覆盖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法制化、专业化、人性化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完善地下管线、城建档案、数字城管、医疗卫生等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创新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推广市政公用事业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城市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城管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市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推动城市管理市场化建设。加快完善城镇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努力促进城市管理向小城镇和社区延伸。实施更严格的危房排查,加强老街区、老建筑整治,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章  完善提升基础设施

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建设道路、水、电、供热、天然气、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铁路。做好辛泰铁路博山段电气化改造;规划论证张博路轨道建设相关工作;规划论证建设八陡至源泉铁路连接线,实现淄博生态旅游铁路客运通道全线贯通;完成火车站周边地区整治。

公路。配合做好滨莱高速博山段改扩建和沾化至沂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新建滨莱高速博山段、万福路、体育路、双山路、五岭路北延、白虎山路北延、山头北路(新博路东延)、北山路东延、开发区西山工业路、石门岭西旅游路等工程,改造提升张博路(北起白塔镇政府南至珑水桥)、秋泉路、泉水路、沿河西路、沿河东路、珑山路、青龙山北路、新建一路、县前街等城市主次干道,改拓展城市辐射空间,合理设置路网密度、道路宽度、路口间距和过街设施。以提升公路路网和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实施“74442”工程(即:建设7处服务设施、4个省道大中修工程、4条省道连接线道路工程、4条省道复线道路工程及2个路面拓宽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到“十三五”末,完成共计190.2公里的乡危险路段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加快建设综合客运和货运枢纽,完善集疏运体系,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

二、优化城乡能源结构

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适时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分批实施城区和背街小巷太阳能路灯更换工程,提高城区热力、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加快热源网络建设。加快城区新热源建设,推进供热管线向东部、北部片区延伸,提高供热管网覆盖率,实施供热管网优化提升,提升供热水平和效果,降低供热能耗。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网络向中心镇、中心村延伸。加快秋泉路—执信路、石炭坞片区、新建一路—北关站、白虎山路—珑山路、英雄路—珑山路等路段蒸汽管网替代和高温水管网的建设工作,敷设高温水管道21500米,建设替代及新增换热站33个,完成“蒸汽退城”任务,到2020年力争实现分户计量按热量收费的管理方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供热运行调控手段,逐步解决管网覆盖范围内、尚未并网供热用户的供暖问题,积极探索和尝试供热新技术、新方式,到“十三五”末,全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

升级改造城乡电网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完善城乡电网构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十三五”期间,在安上社区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在凤凰山西路、白塔镇环北路各建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加快推进农村低压电网建设工程,彻底消除农网“低电压、重过载”现象,提升农村用电水平,保证安全可靠供电。

完善能源结构体系。推进“煤改气”工作,加大清洁能源供热比重,提升供热普及率,实施华能白杨河电厂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引导燃煤窑炉逐步实现天然气替代技术改造。继续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到2020年完成天然气入户70000户,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85%。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沼气、社区沼气和农村户用沼气,鼓励应用沼气、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

三、提升城乡基础设施

城市地下管网和管廊设施建设。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网管廊规划,新区建设和城区新建道路采取综合管廊模式建设地下管网。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要兼顾人防需求,以达到综合运用节约资源的目的。“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包括金晶路管廊建设等在内的全长约5公里的城区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同时,结合城区道路改造,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强电、弱电落地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空中蜘蛛网”现象,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优化城市整体布局。

排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快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对包括岳阳河在内的孝妇河支流进行改造,新建污水排水管沟,实现雨污分流,确保孝妇河的水环境安全。新建万福路、体育路、双山路、五岭路北延、白虎山路北延、新博路东延等道路地下雨污水管网工程,改造秋泉路、英雄路、珑山路、县前街等道路的雨污水管网工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1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排蓄结合,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对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鼓励新建小区建设中水回收利用系统,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强各类信息网络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十三五”末,建成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的公众骨干传输网。加快光纤宽带向农村拓展,提高光纤接入网的覆盖率。支持各大通信公司4G基站建设。加大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教育工作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监控能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加强环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提高道路保洁和垃圾收运处置装备水平,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乡)运、区(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十三五”末,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密闭收运率达到100%全区农村新型社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秸秆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公共厕所指标及分布达到规范要求,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

四、加快构建智慧城市

抓住国家“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的机遇,加快建设覆盖城乡、超大容量、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网络,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以物联网企业为基础、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加快发展智慧产业。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加快装备制造智能化工程建设。推进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创新发展和应用。重点支持大型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安全试验系统等核心智能测控装置在机械加工、汽车、流程制造及质量可靠性领域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进机械加工数字化车间、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等智能制造系统重点创新产品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支持典型制造领域所需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示范应用,提升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加快智慧商务工程建设。推动信息资讯类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电子商务企业做强做大,带动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依托机电装备制造、陶瓷、琉璃等优势产业,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项目,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化、打、通传统商务产业链采购、市场、销售、物流、服务等环节,推动各个行业应用电子商务。

五、打造现代水利体系

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略,着力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大两大流域(孝妇河和淄河)和十八座中小型水库水系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坚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保障水安全,严格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打造现代水利体系,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城乡供水体系。提高城乡供水和工农业供水保证率实施沿河东路、中心路西段、人民路、新建一路等总长度43KM的9项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提升供水管网的稳定性,确保供水安全。做好山丘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解决八个镇办50个村应急水源问题。推进引提调抗旱工程实施,规划实施博山区淋漓湖水库引水工程、五老峪水库引水工程、拦住湾水库引水工程等七个水库引水工程,解决水库下游或周边村庄的饮水和作物灌溉问题。加快城镇水源和相关供水设施建设,实施谢家店应急供水工程和神头水源地改造工程,新建12座小(2)型水库,增加水量储备,供水能力达57m3,新增灌溉面积500亩,改善灌溉面积2900亩,可解决1.95万人的饮水问题。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十三五”期间,完成2处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和151处万人以下供水工程

水利设施。加快推进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石马水库灌区和岳阳电灌站灌区的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提升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到“十三五”末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以上。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孝妇河、淄河等河道生态治理工程,重点实施好淄河上游河道水系生态建设等重点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治理河道200公里以上,其中农村水系综合治理河道120公里。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评价防御,实施小山河、张家台、上瓦泉、杨峪、工农、天星湖、牛角和镇门峪等8个小(2)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博山镇、池上镇和开发区等50座重点塘坝除险加固对博山镇、池上镇和开发区3条山洪沟进行防洪治理,综合治理山洪沟12km通过实施修路、饮水等系列民生项目对我区1座中型水库和4座小(1)型水库的移民进行后期扶持,提高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渔业发展,建设现代生态渔业园区一处。

水生态设施。实施生态脆弱和污染严重河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强河湖入河排污口整治与规范化管理。实现雨污分流,确保孝妇河的水环境安全。新建万福路、体育路等道路地下雨污水管网工程,改造秋泉路、县前街等道路的雨污水管网工程。加大太河水库水源地上游水系、源泉、天津湾和神头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源地涵养保护和综合治理。继续加大山区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修复,“十三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平方公里,实施4个项目区的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和4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第五篇  强化绿色理念,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章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围绕博山区境内地貌复杂、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划定生态功能区,分区进行生态建设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富民的基本原则,统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优化产能和能源结构,着力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

一、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分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博山区划分为城区复合生态功能区、生态工业功能区、旅游农林生态功能区。

(一)城区复合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位于博山区中部,包括城东、城西街道办事处,域城镇、白塔镇和山头街道办事处近郊部分区域,是城市综合服务核心。生态保护和建设中,重点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布局优化;加强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大力消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强现有社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生态文化建设。

(二)生态工业功能区

该功能区位于博山区北部和中南部,包括博山经济开发区北部区域、白塔镇北部区域、山头街道办事处南部区域、八陡镇全境。生态保护和建设中,重点是在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三)旅游农林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包括博山经济开发区西部的区域,山头街道办事处高速路以西的区域,池上镇、博山镇、石马镇三个镇全境和源泉镇境内淄河与孝妇河分水岭以东区域,是境内地势较高的地区,区内多数河流发源于此,淄河上游区域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具有涵养地下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生态保护和建设中,重点是发展以农业、林业为主,包括生态农业、林果种植及加工业、旅游休闲、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坚持生态建设与有机农业结合,按照小规模、多品种、生态化、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和以土地流转带动资本引进,以生态建设带动有机农业,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径,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二、加快推动绿色生产

(一)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40%以上。围绕电力、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强制相关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水、餐厨废弃物排放,推动服务业清洁生产。鼓励开展农业清洁生产,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实现农产品无害化和农业生产废物资源化。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三五”期间,全区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围绕机械、化工、建材、纺织、新材料、新医药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模式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培育5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我区工业经济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实施以天然气、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替代燃煤,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目标责任。加快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2020年,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80%以上的主要产品能耗达到或优于国内先进水平,60%以上的主要产品能耗达到或优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耗能设备达到国家I级能效水平。

三、倡导全社会生态文明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环境优美镇、生态文明社区、生态产业园等活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全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创建氛围。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以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突出治理扬尘、粉尘、烟尘、化工废弃、异味,抓好核心区企业搬迁工作,淘汰高排放机动车,建设“无烟城区”。逐步改善城乡面貌,优化城乡环境,全面完成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污管网建设,提升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

第二章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强抓节能降耗,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快调整用能结构,实施煤炭总量控制和燃煤总量削减替代,推动清洁生产向农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延伸,实施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年度削减任务,启动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制度。

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辖区空气质量改善。落实国家、省、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实施各项治理工程;调整辖区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置换工作,全面解决辖区禁燃区范围内,直燃煤污染环境问题;强力推进电力、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着力解决道路、运输、建筑施工、料场堆场、矿山生态恢复等扬尘污染治理问题;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防治,加大黄标车禁行区车辆查处力度;加大化工企业、加油站等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实施辖区控煤减量,提升煤炭质量,落实控煤计划,推动大气环境治理持续好转,逐渐减少重污染天气。

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动辖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纵深发展。大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环境保护专项治理,全面深化和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提升辖区水生态环境功能,保障水生态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流域清污疏浚、雨污分流、生态湿地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工业聚集区水污染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化工聚集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地下饮用水水质安全。新建、升级工业园区,同步规划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耕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明确辖区土壤环境状况和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控制被污染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推进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促进土地利用与土壤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加强林业生态和保护。“十三五”期间,以突出“城在园林中,园林在城中”的山城特色为目标,实施包括道路绿化工程、公园升级改造、游园建设等13个园林绿化项目,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优化城市景观水平。加强生态涵养和修复治理,继续实施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工程,完成全部荒山造林任务。实施骨干道路、骨干河流、重点小流域生态修复和矸石山生态治理工程,搞好城乡绿化美化,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加快绿色家园、绿色通道、绿色景观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林网绿化和村镇绿化。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0%,不断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确保森林安全。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水系生态河道治理、湖库生态保护和修复、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湿地保护修复“四大工程”,继续推进五阳湖生态湿地及太河水库上游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建设实施一批湿地修复和湿地固碳示范项目,发展湿地碳汇。进一步提高境内河道的防洪能力,保障行洪安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路畅的景观生态长廊,构建完善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维持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

整治农村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居民住宅集中建设,加快城镇公用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加大农村道路、给排水、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农村“改厨改厕”工作进展,加强清洁能源使用,鼓励农村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利用,推广秸秆气化工程,实现人畜粪便、秸秆的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强化生活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有害垃圾实行强制性回收,减少农村社区环境污染。到2020年,全区90%以上的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建成一批有特色、品位高、效果好的生态休闲型“果园式村庄”和“花园式村庄”。

 

第六篇  强化开放理念,全力激发内部发展活力

第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制定我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区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深化“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加强改革后的市场监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站受理、扎口收费”的部门联合审批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

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提高投资效益,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政府性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应。深度激活民间投资,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着力化解建设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拓宽PPP、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投融资模式。

深入推进各类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政府预算体系,统筹运作政府财力。推进税制改革,加强税收管理,依法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新闻媒体资源整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实行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和阶梯价格制度、建立健全节能量市场化交易机制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制度。完善公安环保联动执法机制,建立生态红线保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

第二章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深入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进口促进战略,紧紧围绕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目标,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品牌推进、平台服务,优化进出口结构,深度开拓国际市场,着力推进外贸方式创新,积极完善进口促进措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着力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综合竞争优势,推动外贸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加大机电泵类、汽车部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份额。大力支持拥有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网络、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开发区成为省、市级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把握好梯度转移承接地的新特点、新趋势,增强我区在梯度转移承接地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大力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专项资金政策,培育综合服务企业,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鼓励企业在发展传统贸易同时,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开拓服务外包、文化贸易等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业务流程外包,开拓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进一步拓宽外贸出口结构,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十三五”期间,争取省、市、区各级部门政策扶持,建成一个大型软件创业园区,搭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新平台。

加大出口品牌的建设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及省出口名牌,在“银仕来”、“克莱斯特”等现有出口品牌的示范带动下,积极鼓励各行业重点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出口品牌,带动全区出口更上一个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力推山东宏马、淄博人立等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争创山东省出口名牌,进一步提升我区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知名度

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积极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国内短缺资源进口,合理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必要的一般消费品进口。通过进一步加大进口贴息等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进口在全区进出口的份额和比重。

不断壮大外贸企业队伍。借助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绿色通道”,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对全区已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而没有业绩的企业摸排原因,找准症结,对症施策,扩大我区进出口总量。积极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外贸进出口企业,想方设法引进外地贸易公司在我区注册公司、报关出口,带动全区外贸企业的发展。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稳定我区机电泵类、玻璃轻工、耐火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扩大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方式。提高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

多渠道解决融资需求。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展会、项目推介等,增强外向度,充分利用省、市园区建设、境外投资等的扶持政策解决融资需求。发挥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和以外引外的作用,促进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境外上市以及境外股东借款等解决融资困难,培育一批全国知名上市企业。

坚定不移“走出去”。大力支持我区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提升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新方式,基本形成覆盖主要贸易伙伴的境外销售网络。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已有“走出去”项目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规模,辐射、带动我区境外工程承包及境外投资再上新台阶。

加快劳务输出建设。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外事、公安、人保等部门培育我区劳务输出企业,做好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劳务基地、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力争“十三五”末,培育外派劳务基地一处,外派劳务经营主体队伍达到2家以上。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立足我区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施精准招商,发挥我区产业、人才等基础优势,编制好全区重点招商引资目录,加快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步伐。“十三五”时期,力争外来优质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

突出产业招商。重点抓好产业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现代服务业招商,努力使招商引资成为促进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拉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充分发挥“一区四园”的载体功能,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我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动现代农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积极引进具备较强资本、技术和管理实力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围绕整合要素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和存量盘活力度,

抓好优质招商。重点推进对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壮大转方式调结构中坚力量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招商项目:山东东佳集团与澳大利亚神特集团合资生产氯化法提取钛白粉项目、山东东佳集团与日本户田工业合资生产正极材料、山东金晶集团与澳大利亚投资合作引进世界先进玻璃幕墙生产线建设的高档节能玻璃幕墙项目、九州通制药与意大利合作的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山东华成集团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技术合作等项目;推进五阳湖旅游度假区整体开发招商,加快博山城市新区建设;策划志公山、花林、乐疃等一批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旅游招商项目和原山金色年华颐养中心、姚家峪健康产业园等健康养老产业招商项目;规划引进山东联合电商产业集团,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

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有序引导我区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实现由商品输出向资本、技术输出转变。培育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企业,继续巩固和壮大农产品、机电泵类、日用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出口。提升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新方式,基本形成覆盖主要贸易伙伴的境外销售网络。

 

第七篇  强化共享理念,全力促进发展成果普惠

“十三五”时期,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率先完成整体脱贫任务,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全区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保障、更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章  率先完成整体脱贫任务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深入实施“万户农民脱贫奔康工程”,强化精准扶贫措施,突出产业扶贫,以省市区级贫困村为重点,以增强“造血”功能为载体,加快太河库区上游生态绿色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致富项目,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进一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健全结对帮扶机制,注重脱贫典型培育,努力形成接续有力的扶贫拉动格局,确保我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6年完成全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精准扶贫路径。对列入扶贫精准识别的86个贫困村、1.4万贫困户、3.7万人实施精准扶贫,到2016年底提前完成扶贫任务。健全结对帮扶机制,继续实行区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联系户等制度,深化“挂包帮”等实践活动,积极推行“1+1、1+N”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注重脱贫典型培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形成接续有力的扶贫拉动格局,切实做到一年脱贫,三年巩固,确保我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目标,根据我区扶贫开发规划,深入实施“万户农民脱贫奔康工程”,强化精准扶贫措施,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积极构建多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十三五”期间,每个贫困村确定1~2个特色产业,扶持贫困农户家家有1个增收项目,重点扶持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等产业项目。

第二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机制,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效衔接、特色鲜明、机制完善的德育体系,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科课程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强化课程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科学系统的、彰显博山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具有博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加快学前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落实博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期)工作任务,到2020年,个镇、街少建成1处公办的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优化城市幼儿园布局结构,制定并落实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每5000人口的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规模为6至8个班的幼儿园。通过优先安排建园用地、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和个人举办幼儿园,促进城乡统筹、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实施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工程,农村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集聚,小学向农村新社区集聚,全面整合优化全区资源,根据全区教育资源整合整体规划,逐步撤销、合并“散、小、低、弱”的学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关爱和服务体系,确保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班额,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巩固率达到9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3.6%,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建设有博山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托第一职业中专,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适度集中、突出特色、提升功能、产教融合”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养规模,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形成适应博山产业发展需求、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规划建设博山区新职业中专,到2018年,建成一所占地150亩的高标准、现代化中职学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陶琉内画艺术、鲁菜烹饪、酒店管理等专业,确保专业设置方向与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相衔接。加强职业人才衔接的培养,畅通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第一职业中专与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淄博市职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等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联合共赢的合作模式,为我区产业发展不断提供高端职业人才。

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支持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充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品牌。

第三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把博山建设特色鲜明、底蕴雄厚的北方历史文化名城。

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十三五”期间,启动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城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姜祠、赵执信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故居)配套设施,对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博山区文化馆、博山区图书馆等实施升级改造。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文化集聚区,塑造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城市文化形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配套完善街道文化中心(广场),逐步普及居民小区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及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巩固和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积极开展文化扶贫,鼓励镇(村兴建符合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等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到2020年,争取实现村村建有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要求.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以区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主体,组织各类社会文艺团体,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对齐长城、文姜祠、古窑文化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传承。加强非遗传承利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后续保护和资源共享,建立科学有效的非遗保护机制。确立非遗传承人谱系,对传承人进行合理有效的动态管理。深入开展孝文化、陶琉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保护,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让广大群众共享保护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大对赵执信、孙廷铨和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宣传,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开发,深度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区域板块文化资源优势,培植地域特色文化,实现民俗文化向现代化商品的转化。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举办节会、展览、艺术表演、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往来等形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博山文化的影响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力抓好特色地域文化品牌建设。坚持高端策划,精心组织好中国(博山)琉璃文化艺术节、中国(博山)孝文化旅游节、中国(博山)美食文化节等主题节会。开展特色文化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全力打造“陶风琉韵 休闲博山”“中国琉璃之乡”“华夏孝乡”“中国鲁菜名城”“裕禄故乡”等一批能够展示博山城市文化形象的亮丽名片。切实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扶持以西冶工坊、淄博人立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全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基地)集聚发展。在山头片区,启动中国(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城建设,推动陶琉艺术大师村、中国(博山)陶琉大观园国际商贸城、博山陶艺城和博山古窑文化园等重点建设项目;在城西片区,以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山东工艺美院淄博陶瓷学院、中华陶琉文化创意园和人立大厦为重点建设博山陶琉文化创意园;在城东片区以西冶工坊、鲁玉瓷馆为重点建设西冶工坊琉璃文化创意园、以正觉寺为重点建设莲花山佛教文化创意园;在八陡片区,以瀚邦、宏达等骨干日用玻璃企业为重点建设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园。同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园区(基地)和山东省“金种子计划”,培育文化产业“孵化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传统陶琉产业融合发展。

繁荣文艺创作,优化文化队伍结构。加大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博山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创作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精品力作。巩固和提高我区书法、美术、摄影、舞蹈、文学、曲艺等领域走在全市前列的地位。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建设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艺人才聚集基地,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凝聚一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独特竞争优势、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产业人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响辉映的地域文化人才高地。

推动文明博山建设。深入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先进事迹,扎实推进“四德工程”创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和新闻媒体宣传,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和网络文明等主题引导活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开展网吧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净网”“清源”“固边”“护苗”四大行动。切实做好美术品、艺术品经营市场的监管,推进美术品、艺术品经营市场的诚信建设。

第四章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为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2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平方米。

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强基层为重点,调整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功能定位。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到“十三五”末,创建6处甲等卫生院。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培训,实现行政村村卫生室服务全覆盖。加快形成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提高到70%以上,区内就诊率提高到90%,基本实现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推进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规范建设10个以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强化区中医院内涵建设,完成10个以上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中医院、夏家庄镇卫生院、区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白塔镇卫生院精神病房楼改扩建、石马镇卫生院门诊楼改扩建、源泉医院门诊楼重建等建设项目。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降低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巩固提高规划免疫接种率。加强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以老年人、慢性病、残疾人、孕产妇、儿童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为重点人群,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内容,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和引导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继续推进二级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不断提高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积极稳妥的推进区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规范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完善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有效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对传染病、精神病防治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在投入上予以倾斜支持。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投入,健全和完善以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强区、镇、村三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平方米。健全城乡基层全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扶持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站(点)建设,打造具有博山特色的健身活动品牌,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武术等竞技性强的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登山等健身活动。建立完善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推动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

第五章  全面覆盖社会保障

“十三五”期间,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更高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就业。健全就业机制,创新就业模式,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实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低保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和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和基地建设,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着力开发社会就业岗位。“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3.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优化人口分布。全面推广优生优育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20年,全区户籍人口总量控制在50万左右。

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事业。改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提高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完善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妇女儿童社会福利,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文化建设,保障特殊妇女儿童、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比例和提升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完善“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大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残疾人和老年事业。着力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基本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建设,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工作,支持扶持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到2020年,全区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率达到95%,广播进农村、进社区、进广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区城乡群众免费收听收看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筹建博山区影视艺术中心,加快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入发展。优化配置广播电视社会资源,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大力发展相关增值服务业。继续全面做好统计、档案、新闻出版、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和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到2020年,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到“十三五”末,适龄人员参保率达到100%,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积极探索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灾害救援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贫困人口、特困人口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财政救济救助力度,实施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工程和高龄老人补贴扩面提标工程。继续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政策,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第八篇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位

以《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启动实施为标志,博山区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形势,机遇前所未有,必须坚定信心,激发斗志;完成新的任务,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章  强化党的领导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健全完善决策目标、责任分工、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扎实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深入推进解放思想。要用于求新求变,坚决摒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等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树立全局眼光、开放思维、合作意识,敞开胸怀广纳天下英才,甩掉包袱虚心学习先进,放下架子积极寻求合作。要科学把握大势,紧扣建设先进制造业与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引领区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这一时代定位、大势大局,不为旧有的发展定势所困、不为旧有的发展模式所累,把机遇、基础、条件、优势充分发掘好创造好利用好,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勇担历史重任从博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科学确立改革转型、赶超跨越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措施基点,以解放思想的“舟”和“桥”,架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高速公路”。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大力营造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氛围。增强改革的协同性,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改革举措,强化本地化、原创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科学设计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路径创新、政策创新、措施创新、服务创新,在推进改革创新上取得更大实效。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有领导、有部署、有督促、有落实。

第二章  强化法制保障

推进依法治区。围绕转方式调结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等工作,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调节民事、经济关系,公正处理各种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为加快推进博山老工业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建设法治政府。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基层执法力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全区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自觉守法,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建设法治社会。坚持以法治博山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民生政法”进网格工作,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法治措施创新社会治理服务,通过调解、仲裁、法律援助等多种途径,协调社会关系、疏导社会心理、化解矛盾纠纷、减少问题冲突。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提高村居、社区、行业、组织依法管理、依法自治的能力。

建设平安博山。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人物的控制工作,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问题发生。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着力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打击侵财犯罪等严打专项斗争,建成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打防管控相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就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扎实开展多领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见义勇为事业,依法做好见义勇为人员保护保障工作,弘扬社会美德,倡树社会正气。不断加强基层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镇办消防中队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建设。

第三章  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执行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确保各项规划任务完成。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逐级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确保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把《纲要(草案)》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