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大集藏老味 生姜香飘远 | |||
| |||
11月2日9点06分,伴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7053次公益慢火车缓缓停靠在辛泰铁路线上的南博山站。没有高大恢宏的站房,没有行色匆匆的人流,只有寥寥数名旅客提着简单的行囊,踏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上车。这座建于1974年的四等小站,沐浴在暖阳中,显得格外静谧安详。 这列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庄户列车”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从淄博站出发,穿梭过张店、临淄、淄川、博山四个区,经过1小时50分钟的奔波,来到了淄博境内的最后一站——博山镇南博山站。在这里放下旅客后,它将继续南下,驶向莱芜,最终抵达泰山脚下。 一趟开往回忆的列车 “呜——”熟悉的汽笛声,对于50岁的王志远而言,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王志远是博山镇村民,家就在离车站不远的村庄。“我六七岁就坐这小火车了,那时候二大爷在兖州工作,我跟着大人坐这趟车去看他。”回忆起童年,他的眼睛亮了起来,“那时候火车开得慢,窗外的玉米地、小河沟看得清清楚楚。我扒着窗户数电线杆,心里盼着快点到兖州,二大爷总会在车站门口等我,兜里还揣着水果糖。” 几十年过去,王志远从懵懂孩童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7053次火车也成了他生活里的老伙计。“以前坐火车是为了走亲戚、卖农产品,现在不一样了。”他笑着晃了晃手机里的泰山景区预约码,“今天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坐火车去泰安爬泰山。日子清闲了,这慢火车几块钱就能带我看风景,多好。”于是,他便来了。这趟车对于他来说,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属性,更像是一位可以随时投奔的老友,载着即兴的诗意,也载着沉淀的乡愁。 车厢里,像王志远这样的老乘客还有不少。列车员王迎在这趟车上工作了多年,她熟练地帮老人拎起装满山货的布袋,笑着说:“这趟车就是村民的‘便民车’,以前有村民背着几十斤花生去博山城区卖,现在更多人是去泰安旅游、去莱芜走亲戚。慢是慢了点,但每站都停,很方便。” 老味道里的烟火气 从南博山站步行10分钟,便来到了南博山大集的所在地——南博山西村。还没走进集市,就听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本地的红豆,熬粥最香。”“刚拔的鸡腿葱,炒菜倍儿提味。”农历逢三、逢八,这里就成了博山镇最热闹的地方,这个可追溯至明朝的老集市,历经几次搬迁,1997年最终定址南博山西村,却始终没变其“接地气”的本色。 “来尝尝咱这小国光。”大集拐角处,48岁的李义勇正给游客递苹果。他手里的小国光个头不大,咬一口却酸甜多汁。“这是老品种了,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后来因为产量低、卖不上价,种的人越来越少。”李义勇叹了口气,又很快笑起来,“没想到现在成了‘香饽饽’,城里游客就爱这口‘童年味儿’,我这些早上摆出来,不到中午就能卖完。” 不远处的红薯摊位前,村民刘大姐正忙着过秤。她摊位上的红薯外形漂亮、颜色鲜艳。“这是咱自己家种的,煮着吃口感软糯香甜。”刘大姐拿起一块红薯说,“以前红薯收了只能自己吃,现在有了慢火车,城里游客来赶集,顺便带点回去,有的还跟我预订,让我下次赶集帮他们留着。” 集市最里面,“鸡腿葱”摊位前围了不少人。这种葱个头矮、叶儿短,葱根处鼓着个大疙瘩,看着不起眼,却是当地的“老宝贝”。“这葱辣得够劲,炒菜的时候切上点烹锅,香味能飘半条街!”摊主王大哥一边打包一边说,“现在村里种鸡腿葱的人少了,我特意留了几分地,就是想让老味道别断了。” 土里刨出的“金疙瘩” 离开大集,沿公路北行3公里,便到了博山镇北邢村。这里与莱芜区苗山镇接壤,土壤疏松肥沃,昼夜温差大,是种植生姜的天然宝地。走进种植户苏培府的姜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采收景象:十多位村民正弯腰忙碌,一株株鲜姜破土而出,裹着湿润的泥土。轻轻剥开薄薄的外皮,内里金黄饱满,色泽鲜亮。 “今年种了9亩小黄姜,亩产少说也有6千斤。”苏培府擦了擦额角的汗珠,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随手拾起一块新姜,自信地展示:“凑近闻闻,这香气多浓郁。南博山这地方昼夜温差大、土壤好,种出的姜纤维细,不管是爆锅还是炖汤,味道都格外醇厚。” 北邢村的小黄姜不仅风味独特,更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这姜的姜黄素含量高,有活血行气的功效。”北邢村村支部委员徐翠香介绍,过去村里种姜都是零散经营,未能形成规模。后来莱芜农户前来流转土地规模化种姜,村民们边看边学,逐渐掌握了技术,形成了产业。“现在我们的姜主要销往莱芜,也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 正说着,一辆收姜的货车稳稳地驶入田边。来自莱芜的李老板跳下车,热情地搭话:“北邢的姜品质没得说,我们年年都来收。拉回去加工成姜糖、姜粉,特别受欢迎。”他指着新修的硬化路感慨,“以前最怕来这儿,因为路难走,现在货车能直接开到地头。有时候我也坐7053次慢火车来地里看看长势,比开车还自在,一路青山绿水,收姜也成了一种享受。而且这趟车拉来不少城里游客,他们尝了我们的鲜姜,有的直接下单网购,有的还会带点姜制品回去,帮我们拓宽了不少销路。” 余晖洒在南博山站的站台上。17点42分,7054次列车缓缓驶入站台。站台上,不少村民背着装满特产的袋子。 列车再次启动,慢慢地离开南博山站。窗外,村庄、田野、群山渐渐向后退去,车厢里的乘客有的在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的在分享赶集的收获,还有的在计划下次的旅程。这趟时速不足40公里的“慢火车”,没有高铁的快捷,却有着独有的温暖与力量。它穿越山水,连接城乡,不仅承载着沿线百姓的出行需求,更见证着南博山站周边的发展变迁——从红叶旅游的兴起,到传统大集的红火,再到特色生姜产业的壮大,每一处变化,都藏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藏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7053次公益慢火车,还将继续日复一日地在辛泰铁路上穿行,载着乡愁与希望,陪着沿线百姓,慢慢走向更红火的明天。 |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