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丨博山返乡青年做起“毒门”生意 | |||
| |||
养鸡养鸭常见,养蝎子您见过吗? 蝎子和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一起,被誉为“五毒”。 在白塔镇,“80后”傅刚就干起了这独特的“毒门”生意。如今,他的淄博金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金辉合作社”)蝎子养殖规模超过200万只,还配套养殖黄粉虫,年产4万余公斤,不仅为蝎子提供优质食源,还能将黄粉虫制成宠物食品外销,这“毒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转型之思:探索农业新赛道 近日,在白塔镇大海眼村金辉合作社的温控大棚内,傅刚穿梭在养殖架间,仔细查看蝎子蜕皮情况,眼中满是希望:“这批‘五龄’蝎长势不错,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了。现在技术和模式都成熟了,盼着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干,让大家都富起来。” 这批历经五次蜕皮的蝎子,不久后将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中药材和特色食材,为养殖户带来丰厚的回报。傅刚的金辉合作社,8个现代化温控大棚矗立在村里,成为全市全蝎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亮丽风景。 傅刚从传统农业转向蝎子养殖,源于他对农业发展新路径的执着探索。“蝎子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也大,为啥不能把它发展成一个大产业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踏上了外出考察学习之路,四处向科研院所的专家请教,一点点摸清了规模化养殖的门道。博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加上当地政府对特色农业的大力扶持,让傅刚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2025年,傅刚牵头成立金辉合作社,建起8个专业养殖大棚,采用“立体多层养殖法”,单棚养殖密度比传统模式提高了30%,从而正式开启了蝎子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征程。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不禁称赞:“金辉合作社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在技术和销路都有保障,为村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养殖之艰:突破养殖重重关 在温控大棚里高密度养殖蝎子,并非一帆风顺。走进全封闭的养殖区,光线昏暗,温度恒定。蝎子静静地趴在立体养殖架上,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工作人员张淑红介绍:“蝎子习性特殊,喜欢阴暗、害怕光亮和惊扰,我们通过智能设备精准控制温湿度,给它们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幼蝎到成品蝎,需要经历五次蜕皮,养殖周期长达六个多月。 创业初期,金辉合作社的工人们看到这些张牙舞爪的蝎子,心里直发怵。傅刚便让大家先从喂养、清洁等基础工作做起,慢慢克服恐惧。而傅刚自己,更是被蝎子蛰过无数次:“开始被蛰,又麻又痛,现在都快‘百毒不侵’了。” 经过无数次摸索,再加上向农业大学、农科院的专家们取经,傅刚逐渐总结出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蝎子看着厉害,其实很娇弱,特别容易生病,养殖过程中得处处小心。” 傅刚说,除了防病,喂食也是关键环节。 共富之梦:小蝎子成就大产业 当被问到蝎子的销路时,傅刚底气十足:“销路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和药企签了长期订单,今年市场行情持续向好,成品蝎供不应求。”目前,金辉合作社年产成品蝎超过200万只,仅这一项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让傅刚自豪的是,金辉合作社已经带动了周边13户农户的加入,让这些农户的年收入大幅提升。 金辉合作社的成功,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参观学习。“咱做这‘毒门’生意,不是为了搞‘独门’,而是想做成‘富民’产业。”傅刚坦言,未来将继续完善“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提供技术、统一销售,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发展蝎子养殖,让这“小毒物”真正撬动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