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实事|“四事”法暖民心 实事办进心坎里 | |||
| |||
“吃的药刚断,志愿服务队就送上门了。服务太贴心,有啥难事找村里准没错,我心里踏实!”山头街道水峪村独居老人范京兰握着志愿者送来的药品,笑得格外满足。这一幕,正是山头街道用“四事”工作法解民忧的日常写照。 水峪村有20多位像范京兰这样的独居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买个药、办点事都犯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村里分了4个片区,组织热心居民当起了代购员和民情员,志愿服务队就这样建起来了。队员们跟老人“一对一”挂钩,手机24小时开机,帮老人捎带药品和蔬菜,原本“到点才服务”,变成了“随叫随到”,老人们的“烦心事”一下就少了。 不光老人受益,村里的长者超市也让大伙儿赞不绝口,货架上的日用品、衣物摆放得整整齐齐,物美价廉。“以前买件合身的衣服得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能挑,又便宜又方便!”前来购物的村民拿着一件深蓝色外套比划着,说完就扫码付了钱。 超市能这么“接地气”,靠的是“四事”工作法里的“不花钱办小事”。本地商户以零租金让商户入驻,成本降了,商品价格也就下来了。而村头那条新修的水泥路,更是“筹资筹劳办大事”的成果——今年,村里花费18万元修路面、补台阶,40多位村民主动出钱出力,自带铁锹、扫帚清理杂物,路旁还栽种了月季和树木,新增的600平方米绿化让村子一下子亮堂起来。“以前没人愿牵头干的活,现在大家都抢着上,村里的事就是自家事。”水峪村党支部委员张立坤说。 村民看病的难题,也靠“办实事”解决了。如今走进水峪村卫生室,远程心电图检测设备、起背式观察床、输液椅都是新的,三层药柜摆满了常用药。“以前来这儿就测个血压,稍微复杂点的病就得往镇上跑。现在好了,在家门口能做心电图,时不时还有大医院专家来义诊。”刚做完检查的村民姜华磊说。村里投入2万元升级卫生室,联合市第一医院、区卫生健康局专家下沉普及健康知识和义诊,为村民上门量血压、测血糖,把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 村里还成立应急小队,平时在村内开展安全巡逻志愿服务,遇到自然灾害、紧急事故等突发状况能迅速响应,节省时间、降低成本,保障村庄稳定和村民安全。如今,“四事”工作法已经在山头街道12个村(社区)实行开来:东坡村在驻地企业的帮助下,硬化了3条村路;尖北村村民凑钱出力,拓宽了200米田间路,农机再也不用“绕着走”;土门头村整治房屋立面时,特意保留了青砖黛瓦,老村既有“颜值”又有“味道”;神头社区、颜山社区新建6处车棚、安装30个充电桩,小区里“停车难、充电乱”的问题迎刃而解……据统计,今年以来,山头街道新建绿化3.45万平方米,安装1300多个监控、3000多盏路灯,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事’法不仅解了难题,更让大家干劲十足。”山头街道党工委委员朱子辰说,下一步,会根据各村居情况精准对接需求,把每件民生实事都办到百姓心坎里。 山头街道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家事,把大家的期盼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凝聚各方力量一起干,就能绘出一幅有温度、有活力的民生画卷——这,就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样子。 |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