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绝技“打铁花”闪耀博山夜空 | |||
| |||
打铁花是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表演气势磅礴,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打铁花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铸造冶炼工程的衍生品,打铁花活动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华冶炼史的见证者。 淄博的临淄是我国最早使掌握冶铁技术的城市之一。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文中的恶金指的便是铁。 另外,《管子》一书中也大量记载了有关齐地冶铁和使用的内容。《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釭、一钻、一凿、一銶、一轲,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然后成为女。”文中提及工具大多为铁制,可见在春秋时期铁器在淄博一带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使用铁器的悠久历史成为“打铁花”的深厚积淀。 作为一种艺术和民俗形式,淄博地区的打铁花,要从明朝洪武年间说起。那时候淄川、博山、临淄等地手工业兴起,制铁打铁、土木、铸锅锔锅等诸业兴旺,尤其是铁匠铺几乎达到了十步一家的地步。工匠们每逢岁尾年初,便自发凑到一块玩耍,铁匠和锔锅匠们突发奇想,将剩下的铁汁洒向空中,看铁花飞溅,以此取乐。此后经过后人的改进,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打铁花技艺,活动时间上也渐渐固定在元宵节前后。 博山自古冶炼行业发达,据打铁花艺人黄向银介绍:打铁花是博山区铸造行业“闹元宵”“祭炉神”的一项传统活动,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祝福和美好心愿。 “打铁花”最初以民间打铁的能工巧匠为活动主体,他们用坩埚将烧溶后达到1600度的铁汁轻轻抛起,再用特制的木板奋力击打,燃烧着的铁汁将在瞬间洒上夜空,并四散开来,宛如烟花一般绚烂夺目,有着及其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打铁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打铁花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