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融合”激发红色动能 | |||
——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模式”焕发基层依法治理新活力 | |||
| |||
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位于八陡镇东南部,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1035人,党员49名,村“两委”成员6人,是“全国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省无邪教创建示范村”。近年来,东顶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前端治理,实施“八小工程”建设,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理念,激发红色动能,聚力打造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焕发生机的“东顶模式”,将全村各项事务纳入了法治化管理的轨道,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政治为引领,激发党建动能。东顶村以基层党建为总抓手,每季度评选“红色楼宇”“红色管家”,建立起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同频共振的“大党建”格局。同时,建立“红色网格”管理队,村“两委”成员、片区网格长、网格员、村民小组长、单元楼长均由优秀党员担任,大力倡导红色服务,成立“老街坊志愿服务队”“敲门小组”,设立“便民服务卡”,村民有难题,一个电话“指尖上解决”。从疫情防控到高考护航、从垃圾分类到文明劝导、从普法宣传到法律服务,东顶村处处闪现着“红色网格”管理队的身影。 自治为纽带,激发民主动能。东顶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荣誉背后既有村集体在村规民约规范下的努力,同时也发挥了每位村民在自治中的主体作用。东顶村创新44条《村规民约》,村民的公共秩序、生态环保、和谐包容意识不断提升。同时,积极推行村民委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协商、网格共治成为主旋律,村里每一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流程标准执行。 法治为保障,激发和谐动能。积极践行“前端工作法”,进一步完善村、调解组织建设,村内成立由3名调解员、3名和事佬、2名法律顾问为主的调解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变被动为主动,入户普法的同时了解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问题,及时分类化解,并与镇调解委员会形成上下联动共同调解模式,高标准建设村法治文化广场,普及法律常识,运用法治思维、结合人情事理来协调邻里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苗头,连续多年实现无矛盾纠纷诉讼事件。 德治为先导,激发文明动能。乡贤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东顶村通过村民代表选举表决,评选出一批成长于本乡土、奉献于乡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好媳妇、好婆婆、孝子女、好少年,将他们的先进事迹陈列在东顶村乡村记忆馆内,推动见贤思齐。本着“讲仁爱、守诚信”的时代价值,东顶村汇集陈列陈氏、翟氏、司氏等优秀家风祖训,兴建家训广场,开展“传家训、评家庭”活动,通过征集报名到题词装裱再到入户送荣誉,选树一批“最美家庭”典型,潜移默化推动形成家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尚。 智治为支撑,激发平安动能。东顶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运用智能科技化手段,构建起人防、技防、物防深度融合的村居治安防控体系。投资60余万元建设村级综治中心平台、在48个监控点安装摄像头,单元楼宇门全部安装可视系统,增设人脸识别系统、越墙报警系统和巡更系统,为平安村居提供技术保障。组建平安志愿者义务巡逻队伍,开展夜间“看家护院”“巡逻打更”,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安全巡逻,设立专职巡逻签到点。东顶村鑫鼎苑小区“家家户户不安防盗窗”的现象将“智慧平安小区”“和谐稳定村居”完美地体现出来。 东顶村探索建立“五治融合”的长效机制,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心用情用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民主法治新答卷。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