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博山>博山峪泉洞大观

冯八峪

发布日期:2020-06-29 15:03:09浏览次数:字体:[ ]

冯八峪是山头镇辖行政村,位于博山城东1公里,地处黑山西北麓,东接两平村、八陡镇福山村、茂岭村,西连秋谷村,南北分别与东坡村、河北东村为邻。总面积2.0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4.5米。 

该村山岭重迭,沟壑纵横。地质属石灰系。以产煤炭而著称,过去的“大成煤矿”就在这里。 

1950年在关帝庙诞生了冯八峪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新博煤矿二立井子弟小学,成为冯八峪、秋谷、两平3村的中心小学。 

2002年11月21日改为冯八峪社区居民委员会。 

提起冯八峪,不得不从建村说起。《冯氏宗谱》载:“始祖彦成,子六、行二,直隶枣强人。明洪武初,兄彦通迁发云南。公迁于益都,占籍冯八峪村,墓在村北。清雍正末年,改署博山县,子孙遂为博山人。”根据《笼水赵氏世谱》和《高氏族谱》,明末清初,又有赵、高两姓迁入。据此,明代已即形成村落。 

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龙蟠峪”。据传,该村因地处龙蟠峪而得名。又因冯姓多住于八条峪口之下,定名为“冯八峪”。 

说超冯八峪,必须谈到冯八峪关帝庙碑。 

冯八峪小学旧是关帝庙,东边现有一碑乃乾隆三年(1738年)立,另一块同年立者由文化部门移于范公祠卧地。上者主要是捐资名单,有“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执信”等字样,并无碑文。冯八峪作为赵氏佃户庄、赵氏曾捐地于关帝庙,执信第四子赵念(廪生,候选训导,字寿余,自号“二十八字诗人”,是相国冯溥的孙婿)经营于此,死后也葬在这里。 

移在范公祠的一碑很有价值,题为《重修龙蟠峪汉□将军关侯神□碑记》,赵执信入室弟子常熟人仲是保撰文雍正十三年六月,赵念书丹,执信第六子赵庆篆额,此碑竖石于乾隆三年五月。碑高1.45米,宽0.6米,方首抹角,篆额为“□(“石”+“民”,左右结构)昭汉日”4字,隶书阴刻,书体本于汉隶,又参以清隶笔意,乃“淄川毕同由刊字”,周围花边制作精良,是值得保护的精品。 

此碑碑文先说雍正“十有二年秋初改颜神镇为博山县,四郊咸喜”。然后联系到龙蟠峪的地理位置及重修关帝庙等事。令人感兴趣的是作者批评陈寿作《三国志》“略于蜀志,不为侯(关羽)衷,其浩然正气于后王实甫□而为小说,遂成东方神异……”这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赵执信门人的观点,他们以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罗贯中而是王实甫。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生卒年代约为126O~1336年间。罗贯中,太原人,生卒年代约为1330~1400间,王略早于罗,二人皆有多种著作。现代学者如袁世硕等不少人认为《三国演义》的成书当在1329年前,与王实甫的年龄吻台而与罗贯中相悖。在260年前的仲是保既有此说,尽管未论及根由(或为公论不必解释),但也是值得令人注意的一种提法。此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冯八峪旧称“龙蟠峪”,名殊不俗,何以又易为今名呢?赵秋谷一生与冯氏有不解之缘,师冯氏,友冯氏。赵念的妻子也是青州冯氏,改名是否与此有关? 

冯八峪八条峪即:冯家峪、高家峪、毕家峪、梁家峪、刘家峪、王家峪、狓狐峪、软枣峪。 

冯家峪,因冯姓过去在此耕作,故名。该峪位于村西南,南北走向,北高南低,高差较小,长200余米,宽80余米,大体一致。峪中较为平缓,耕地地块较大。过去,主要有槐树、枣树等,野鸽较多。人们在田野中农忙,成群的鸽子在空中飞翔,好一幅田园景象。峪东山是孙家顶,西山是高家顶。西面现有村果园,主要栽种桃树、苹果树,并建有黑山爷爷庙。以前峪里南有清水沟煤井,北有冯家峪煤井、孙家顶煤井,西有账房地煤井、二亩四等煤井。煤井冬暖夏凉,冯家峪煤井停井后,成为野鸽的巢穴,故冯家峪井亦称鸽子井。 

高家峪,因高姓过去在此耕作,故名。该峪位于村西南,南北走向,南高北低,高差较小,长200余米,宽80余米,大体一致。峪中有槐树、花椒树、葡萄树、枣树、桃树、苹果树等,果树茂密,绿树成荫。果子狸、刺猬等小动物时常出现。鸟有喜鹊、灰喜鹊、小麦雀、麻雀、丫兰、哩头、贺啷、挺嘻嘻、滴滴水、担丈钩、斑鸠、啄木鸟、乌鸦、猫头鹰、山鹰,还有个别说不上名字的鸟,种类有20多种。有的鸟羽毛十分美丽,有的鸟叫得特别动听。山泉水在峪中哗哗流淌,水欢、蝉鸣、鸟唱,山花烂漫,彩蝶飞舞,好一派田园风光。盛夏农作又累又热,这时可到峪西边凉洞纳凉歇息。峪东边是夏家顶和桃树园,西边以前有屋子里等两处煤井,还有开采陶瓷原料的黄土井和礁宝石井,北边山是直岭,因果树茂密,也叫花果山。在峪北口建有一龙王庙。直岭是一条卧龙,龙头在岭的西首,昂视前方,长长的直岭为龙身,刘家峪为龙尾,巨龙蟠居村中,给该村带来吉祥,此处也是冯八峪曾名“龙蟠峪”的来历。冯八峪村可谓风水宝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毕家峪,因毕姓过去在此耕作,故名。该峪位于村东北,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高差较大,长500余米,东窄西宽,为八峪最长的峪。峪中林木茂密,槐树成荫,一种特有的灌木护山棘长满山谷。护山棘由于长在页岩上,生长较慢,枝条坚硬,长满长长尖尖的硬刺,小叶深绿,开密密小白花,很耐脊旱严寒。当护山棘花盛开时,白茫茫一片,好似深谷积雪。硬刺如果扎人以后,很是胀疼。可能是恋山护山的缘故,护山棘虽生命力顽强,但移栽很难成活。到了夏至前后,蝈蝈满山鸣叫,人去逮它,它跳到护山棘里,人就没有办法。峪南山是阎王鼻子,北山是掉头山。以前东有簸萁掌煤井,西有白水泉煤井。历史上,冯八峪村煤炭储量丰、质量好、热值高,能走铜化铁,蒸馒头能打起18起笼。一九四九年前,日本鬼子曾在此铺上小铁路,掠夺我们的乌金资源,这是让我们痛恨的。峪西南的白水泉,相传,水澄清见底,水质甘冽。可能因水的灵秀,在此白水泉煤井下,出产了特有的名贵砚石“蕴玉石”,制作了名贵的砚台“蕴玉砚”,亦称“龟板石”、“龟板砚”。 

梁家峪,因梁姓过去在此耕作,故名。该峪位于村东北,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长400余米,东宽西窄,最窄处50余米,最宽处百余米,为八峪最宽的峪。峪中槐林茂密,绿树成荫。当槐花盛开的时节,可谓“绿洲飘白云,春风送清香。槐林满山谷,蜜蜂采花忙。”峪南山是花犍坡和黄土岭,北山是阎王鼻子。过去,村在峪东建设果园,主要栽种了桃树。以前峪西有水沟煤井,峪南有花犍坡煤井。花犍坡有一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农夫在此种了一片甜瓜,有一南方人路经此地,他看中甜瓜地里一个长得很大很特殊的瓜。他嘱咐瓜农,一定给看好此瓜,待熟后多给些银两买去。可地里的瓜都熟了,摘完了,那人还未来。瓜农想,地里还只有这一个瓜,搁不住看了,就将这瓜摘下,用纸包好,放在那里。这时那南方人来了,付了不少银两将瓜买下。他在此等候,到了夜里,只见一头花犍牛出来,全身金光闪闪,此人将瓜扔去,砸下一角,是金牛角,牛不见了,那人拿着金牛角也走了。因此,该坡叫花犍坡。该峪汇水面积较大,雨季山水不小,所以,峪西叫水沟。 

刘家峪,因刘姓过去在此耕作,故名。该峪位于村东南,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高差较大,长300余米,东窄西宽,窄处30余米,宽处80余米。峪中有核桃树、槐树、桐树、榆树、荆棵、护山棘等。野兔较多,有獾、嘎鸡,原有山狼出没。中草药有灵芝、双花、公英、地丁、荆芩、防风、爱叶、地锦草、威灵仙、刘寄奴、透骨草、车前草、侧柏叶、何首乌、益母草、旋复花、五加皮、大蓟、小蓟、虎杖、茜草、丹参、黄芩、薤白、葛根、半夏、百合、桔梗、瞿麦、苍耳子、仙鹤草、马豆铃、马齿苋、洋金花、水红子、连线草、徐长卿、接骨木、桑寄生、郁李仁、柳叶细辛、白头翁、牛筋草、青篙、玉竹、瓜萎、卜荷、土元、地龙、蝎子(全虫)等,现已知有200余种。北是凤凰山,以前有煤井一处,南是东坡村果园,西以前是黑沟煤井和西坡煤井。峪里有一山泉,叫刘家峪泉。泉子直径l米多,泉水常年不涸,雨季水量更大,泉水满溢,顺峪流淌。泉水清澈甘甜,几乎没有水锈。周围村庄,甚至更远的地方,有些老人、中青年人,不论春夏秋冬,成帮结队,用筲或塑料桶,肩担、小车推或摩托车带,前往汲水,用来沏茶、做豆腐脑。刘家峪泉远近有名。 

王家峪,因王姓过去在此耕作,故名。该峪位于村东南,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高差较大,长200余米,宽30余米,大体一致。峪中槐树、柿子树等树木茂密,葛条长满山谷,东到新井,原有大堰根山泉,泉水顺峪而淌,南有古煤井一处,现有金龙翔美术琉璃厂,北有过去的炼礁窑场,西北在马家庄内有3棵古树,国槐1棵,柿子树1棵,都有3人合围粗,黄杨1棵,水筲粗。特别是那棵国槐,又粗又高,树干中空,下方有一大孔。以前,村内都是草顶房屋,经常失火。有一次,国槐树附近的房屋失火,火势凶猛,眼看就要烧着大片房屋,这时,只见国槐树将火舌全部吞入腹中,从树顶喷出,大火被救,避免了一场大灾大难。打那以后,村里再没有发生房屋火灾。为了感激国槐的恩德,人们称它为“槐娘”。从此,老人们逢年过节都给它“上供”。可惜在六十年代,因工厂烟尘污染,将3棵古树熏死。但人们提起房屋救火时,还在怀念它。 

狓狐峪位于村西南北走向,南高北低,长不足200米,最窄处只有30米。为八峪最短最窄的峪。峪虽不长,但峪深林茂,槐荫蔽日。从前,峪中有一山泉,狓狐时常到此饮水。过去人烟稀少,夏天玩童常到这山泉洗澡玩耍,都得由大人带领或结伴前往。 

软枣峪,因峪中过去软枣树较多,故名。该峪位于村东南,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高差较大,长200余米,东窄西宽。峪中现有火炬树、槐树、酸枣树、荆棵、紫藤、金银花等,林木繁茂。原来,峪里有一山泉,峪南是青石谷,北是凤凰岭,以前峪西口有一煤井,为了防水,在峪口建了一堵挡水墙,当地人叫迎壁墙。秋天,软枣树果实累累,秋霜后摘下,因为霜前采摘的果实发涩。软枣除了当果吃,还制作软枣煎饼,味道甜滋滋的,人们当“点心”哄孩子。现在的软枣峪,每当金秋时节,火炬树一片火红。 

冯八峪村,地灵人杰。过去煤炭储量大、质量优,还有黄土、青土、礁宝石等陶瓷原料。现在仍旧矿藏丰富,物华天宝。通过勘测,可生产陶粒的新型建材页岩,遍布八条宝峪。页岩在全区储量最大,质量最好,可露天开采,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