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博山>博山名山大观

五凤山

发布日期:2020-06-29 15:19:37浏览次数:字体:[ ]

五凤山,位于博山区石马镇桥东村村北,是五阳山景区内的“三山”之一。有东西走向的三个山峰并列,东临黄红峪,山势陡峭,山西边有一南北走向的山谷,沿谷底有一青石板铺成的山路,过去曾是石马通往博山的交通要道。据传说,孝妇颜文姜为孝敬婆婆而专程到百马泉挑甜水走的就是这条山路。西面一峰状似青螺,海拔高度581.7米。山势不高也不算险峻。向阳坡上,从山顶到山脚,树木葱郁,翠柏密布,荆棘丛生,芳草遍地。绿树掩映之中,有一片古建筑群,黑瓦白墙,若隐若现。静雅中透出神秘。说起五凤山名的来历,有人说,古时曾有五只凤凰落在柏树上,所以取名五凤山。这显然有些望文生义。也有人说,“五凤山”其实应该叫“舞凤山”,取“龙飞风舞”中的凤舞之意。意境不错,但有些牵强。另有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在明朝时,有一年,石马地区普遍遭受蝗灾。飞蝗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有些地块的庄稼霎时间便被吃个净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老百姓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祈祷神灵救助消灾。灾害消除以后,为了感谢神灵,有五位年轻女子,齐心合力,自愿捐款在山腰向阳坡上建了一座小庙,这便是山上建设的第一座庙宇。为纪念这五位女子的功德,后人将此山取名“五凤山”。 

现在若从桥东村北蛟石公路的三叉路口出发,沿林间曲径,登百级石阶,北行不到一公里,即可到达山门。一对巨型石狮,威严地蹲在门前石阶两侧。周围有石碑数方,多为功德碑。记载了各个建筑的捐赠情况。迎面有一碑刻,题名“五凤山碑记”,对此山风光,建筑作了一些简单介绍: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名。斯山虽小亦多胜景:南有淄河如带,清流蜿蜒呈秀色;北临孝水似锦,碧波荡漾入画屏;西有石关雄踞,存长城遗迹;东连五峰向阳,留鲁山云影;山下石马泉,齐国孝妇尝汲水山中;会仙亭,蓬莱八仙曾品茗;芳草遍地,有奇花斗艳;松柏满山,引百鸟争鸣;古槐树下,樵童观神仙对弈绿荫地上,老翁教稚童练功,露台高高,山门巍峨,慈悲观音微笑看世界;庙堂森森,香烟缭绕,威严玉皇冷眼观人生。三清宫内,老子有妙论五千讲道德,吕祖殿前;仙师施神药百味医疾病…… 

登二十余级石阶,便来到山门前的露台之上,这一露台,大约有十几平方米,周围有石条砌成的栏杆。站在台上凭栏极目远眺,南方崇山峻岭中,淄水如带,山下田野树木、村庄房舍尽收眼底。石马湖波光粼粼,似一方明镜嵌在绿野之中。山门两侧原有两尊巨大的门神,一个是素甲银盔手持方天划戟的平辽王薛仁贯,一个是圆睁双目高举钢鞭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可借门神已在“文革”中被毁坏,这形象只存在于记忆之中。山门为二层建筑,其上建有慈航阁。此阁小巧玲瑰,装饰典雅,是南海大士的香火之处。阁内神龛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紫竹林中观自在”,下联是:“白莲台上现如来”。组字皆用僧像,或坐、或站、或卧、或蹲,俯仰自然,姿态自如,构思精巧,独出心裁,实为此山一件文物。进山门正中为玉皇宫,九级石阶上有一方型月台。殿堂巍蛾,显现出玉皇大帝的尊严。在玉皇宫的东边是三清宫,本应供奉老子等道教的祖师,但是现在的三尊神像却是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显现出三教合流的迹象。西边是纯阳宫,又叫“吕祖殿”,据说吕洞宾道术颇深,又乐善好施,帮人祛病消灾,有求必应。所以,有一个时期这里香火很盛。求签问病者,络绎不绝。三座大殿一字平列,朱梁画栋、古朴典雅。东西两边还分别建有三圣宫和药王殿。从建筑布局中,可看出道教人物在此庙中的主导地位,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吕洞宾的信奉及对孙思邈的怀念。山门两侧分别建有会仙、聚仙两座木构造凉亭,结构别致,建筑枯巧。西边会仙亭是一九四九年前的建筑,而东面的聚仙亭则是近年来模仿会仙亭新建的。整个建筑东西对称,非常工整。建筑风格在石马地区是独一无二的。院内有井泉两眼,各深丈余,各以园孔方形青石箍口,上有木盖。泉水外旱不枯,水味甘洌,可供饮用。院内有柏树、国槐等几十株,院东侧的一株古柏,独立于高台之上,干分三枝,冠如华盖,树下有石桌、石凳。夏日时节,浓荫遮盖,凉风习习,若友朋三五人,泡清茶一壶,海阔天空,有清风拂面,心情舒畅,其乐无穷。在建筑群东面山坡之上有一株国槐,干曲枝虬,悬根露爪。数百年来,饱经风霜。这里人称“槐树台”,民间曾传说,有一砍柴童子进山砍柴时,在此树下观看两位老者下棋,乐而忘返,至棋局结束,收拾回家,乡人多不认识他,谈起身世,已隔数代。直到这时他才知道是在山上遇到了神仙。 

五凤山庙群规模较小且单一,幽静便成了这里的一个特点。近几年,山上又新建了王母宫、万寿宫等。善男信女们希望以自己的虔诚换来神仙的庇佑,慷概解囊修起的庙宇为人们旅游参观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去处。 

说到五凤山,不能不介绍一下石马泉。石马泉又名汲水泉、石马池,是古时孝妇颜文姜翻越崇山峻岭来石马汲水的地方。它座落在五凤山下,桥东村东面,池深约4米,池口直径约3米,过去泉水清澈,久旱不枯。人们常说“先有石马泉,后有孝妇河。”据《齐乘》记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这古时的笼水就是今天的孝妇河。而“远道取水”的地方,就是“石马泉”。以后人们为了保护泉水,用巨型条石将池口彻为八角形。在池的北面扩建了颜文姜祠。池南面有一高大的影壁墙,墙上贴有砖雕飞禽走兽壁画。因影壁挡住了阳光,即使夏日炎炎,池水也仍是清凉甘洌。但是,到了冬天时,池口周围常会结一层厚厚的冰,故而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雅号,叫“八角琉璃池”。文革前,在池的周围曾有金丝栏杆桥、於泥河、石马石戏台等景点,只可借这些都在文革中毁坏了。池北面现存的颜文姜祠可能是明末清初建筑。三进院落,有大门、过庭、大殿、配殿等,建筑气势恢宏。过去,在过庭的月台两侧有两棵直径1米多的大柏树,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大殿内的壁画画的是颜文姜的故事,因一九四九年后这里的大殿被用作粮仓,璧画被新漫上的一层墙皮盖住,有幸被保存下来,近年被发现,仍然保存完好,据专家称是明末作品,是研究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居珍贵文物,在淄博市是很少见的。如果体有机会来到博山的颜文姜祠,就不能不来石马看看石马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