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泉寨和青龙山 | |||
| |||
盆泉村在北博山镇政府西5里,离金牛山5里,离石马水库8里,处在青山碧水中。村北有大东顶、柳峪顶、团山、猫头山东西如屏;村东村南有恨虎山、盆泉大寨、盆泉小寨,青龙山等环绕似障。淄水蜿蜒绕村。 山以大寨为最高,海拔621米,古人避乱于上曾筑有石屋30余间,用两门牛腿炮防守。山北有条和尚峪。有一洞约有四五间屋大,石桌、石炕俱全,清初曾有和尚居住,清末至民国年间多为村民避难之场所。抗战期间鲁中军区曾在此办过公,收藏过机要文件。 大寨山一带涧深林密,杂树阴森,峰峦幢叠,怪石磷峋,野兽出没。古时多流传着洞妖山魈的故事。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双灯》中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魏运旺,益都盆泉人,故世族大家也……”。 落魄士子魏运旺独卧楼上,有双婢导一妙龄女郎来,近榻微笑,后边跟一少年书生说:“君勿见猜,舍妹与有前因,便会奉事”。魏知是狐,吓得毛发森竖,女却与之笑语。魏见女子并无恶意,又楚楚若仙,便相欢好。半年之后,女与魏依依相别,魏送至南山下:“前婢挑灯以待,竟赴南山,登高处,乃辞魏言别”。“魏伫立彷徨,遥见双灯明灭,渐远不可睹,怏怏而返。是夜山头灯火,村人悉望之。”“南山”皆指此山。故事表现善良的狐仙能慰藉不得志的士子,兽类更具人情味。 小寨在大寨以西并相连海拔555米,山顶似崮,也是在清末防捻军时修有石墙、石屋。 抗战时期,小寨一带是我抗日领导机关在恶劣环境中指挥战斗的隐身之处。寨西、东山岭中有石洞,有三、四间屋之阔。当时泰山区,后来边区联合办事处,博莱县政府、金山区、鲁中军区领导如刘惠之(县长)、田善臣、边首之(县长)、高启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山东省领导)等曾在此办公。 与小寨以北相毗连的青龙山,绿树掩映之中有古建筑群古刹--南庙,考诸碑碣,始建于明代至清朝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续修博山县志.建置志》载:“南庙在盆泉庄南,青龙山。观音殿崇祯七年建,关帝庙天启六年建,泰山行宫及三官庙康熙辛卯年建,雍正、道光间历经重修。”其当年建筑,依山傍势。自山下有台阶四十余级直达山门、钟鼓二楼高耸左右,煞是巍峨壮观。观音殿、三官殿、关帝庙、老君庙、龙王庙、泰山行官等四大院落,日日香烟缭绕,四季游客不绝。龙王庙内青白二龙盘绕梁上,风吹即发出“吱吱”声响,名曰“龙吟”。玉皇宫雄踞青龙山顶,俯视古往今来,洞察人间善恶。山下东侧有泉似盆,碧青湛绿,芳洌甘甜。每当大雨过后,泉水由竖井透五孔聚然喷出,水面呈五个翻滚浪头,满池珠玑,晶莹夺目,景象甚为壮观。《续修博山县志》载:“盆泉在常熟川东南青龙山下,半亩园塘,状似盆形,水西流北折,迳顺德夫人行祠下与井泉合流入常熟川,水极清洌,盆泉庄因是取名”。山下原有龟驮四棱碑一座,文章书法精湛,雕刻精工,文革中被毁。 一九四二年七月下旬,博山县大队部分指战员夜宿南庙,营教导员孙黎因经不住艰苦环境考验欺骗部队投降日寇,中有不屈者,或被日寇鞭抽刀刺牺牲,或被押往东北下煤井,至今查无音信,成为博山党史上悲壮的一页。叛徒孙黎后被我地下特工人员处决,遗臭万年。(博山区志.颜山广记均有记载) 盆泉村古有小苏州之称。旧有八景而闻名:铁井口、八叉槐、阎王鼻子、黑虎崖、撑锅子地、钓鱼台、猫头瓜子溜,对着湘子崖。盆泉村民挖土曾发现龙山文化石器、青铜器及鹿角化石等,可见这一带历史之古老了。此山下为王、魏二姓之基地,半山有石形似砚台,相传逐年下滑,滑到谁家的林地,将出一斗米之官,后来被一南方人凿上石窝破了风水。此是迷信说法,但现在此石窝清晰可见。历史上盆泉村曾遭水患,1945年古历6月18日大水,村人有70余人遇难。苏氏一家竟死8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号召兴修水利石马水库干渠,自山前由西向东浇灌大片粮田,成为粮菜双丰的特色农业园区。 本村有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魏谢两家东西两楼相望,魏家男孩在楼上调谑谢家女孩,谢家上诉时捏造罪名说:“魏氏飞贼三千,黄瓦一片……”,但经上司查证为失实,“飞贼”是指家鸽,黄瓦仅在门楼上有一片,还是谢家给放上的。既没有养兵三千,也没盖皇家院落。 当时朝中魏忠贤势力正盛,魏氏又与青州衡王有亲缘关系,谢家以诬告罪败诉,被处以满门抄斩。谢家部分人口在风雪之夜南逃,路经盆泉岭,逃到了邢家庄藏身。直到一九四九年前邢家庄谢家和盆泉魏氏还不肯联姻。这件事被剧作大家章邱人李开先演绎成著名戏曲《天门走雪》。 被抄斩的谢家人集体掩埋在村北一大坟里,后还砌以石墙保护,但在学大寨的年代里掘开后,并没有尸骨及猪、羊遗骨。也有人说当时只杀了几口猪羊,抄杀者在刀上抹血回去表示完成任务。 此山远看形似风凰展翅,古称凤凰山。相传明代皇子(青州府)衡王见此地土地肥沃,山明水秀,民风纯朴,知书达礼,嫁女于魏氏大族。皇女为风,故此山又名为白虎山。 盆泉村是老革命根据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魏元格、魏元稳就到欧洲当过兵。魏瑞祥是中共博山县委早期党员,生前任职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省、市、区级干部至今不乏其人。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