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科技为擎 赋智赋能 | |||
| |||
“要是没有博山区科技局的尽心服务和精心扶持,我们很难做到用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12月11日,在淄博益君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华说出了发自肺腑的感谢。 益君农业是一家从事金针菇生产的企业,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企业产生了加快优化技术工艺、提升产品层次的创新诉求。了解此诉求后,博山区科技局主动对接,为其量身定制了“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创新发展路径。沿着这一路径,益君农业已于2019年成功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正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12月5日,博山区副区长盖强带领科技、金融等部门负责人走进重点企业宏马集团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帮助解决瓶颈困难,似寒冬中的一股暖流,为企业送去了贴心服务和“定心丸”。 在博山区,受益于科技创新服务与扶持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创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不知如何对创新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对于这些“微成长”的“科技苗子”,博山探索实施了“订制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帮助其成长壮大。这也是博山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举措推进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订制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是博山区推出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获得淄博市创新型实事评选一等奖。包含建立“订制名单”、实施“点对点”一线服务、签订“科技服务合同”、强化部门联动、加强辅导培训等内容,通过对企业进行“把脉问诊”,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打造创新路径,以企业思维和企业视角帮助企业牵好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博山区科技局局长马登旭介绍说:“将企业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不是‘订制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的最终目标,而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这个跳板,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尽早在所属行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才是该机制设立的出发点。” 在此“保姆式”服务模式下,全区共有24家企业完成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1家企业顺利通过评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5家。同时,共有72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完成入库登记。数量均创历年之最,极大提升了企业服务效能,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直线上升。 科技创新平台赋能提升工程是博山区增强平台思维,建设平台、链接平台、用好平台,以科技服务赋能企业发展的又一举措。该工程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今年,博山新增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各1家,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拟定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持续开展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已培育中国机电梦工场、淄博颜山电子商务创业园等4家苗圃,筹划建设机电泵业、汽车智造、健康医药、新型材料、精密铸造5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四圃五园”的创新创业载体格局。 人才聚集,活力迸发。校城深度融合、引智外国专家,博山区构建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建设各类人才平台,打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模式,实现借智借力发展。 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说:“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也当久久为功。我们要做到经常深入企业,靠前服务,‘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增加更多成功孵化的案例,探索出一条创新创业的坦途大道,让博山在新经济浪潮中扬帆起航。”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