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博山>博山名山大观

鹰山

发布日期:2007-08-08 08:31:03浏览次数:字体:[ ]

鹰山,座落在夏家庄镇后峪村北方向,原叫金鸡山,续修《博山县志》载为英山。据说是因很久以前这座山上常有身披五彩、放着金光的金鸡而得名。

相传这座山,山势陡峭峻拔,山上树木参天,山下有自后峪村流出的秀水河,蜿蜒曲折绕山而过,山西面陡峭的悬崖下有一个洪水冲击出深不见底、硕大的河湾,河湾的周围树木茂密,苍松翠柏点缀其间,风景十分秀丽。

关于金鸡山和这个河湾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据说,居住在这个河湾周围的人家如家中有红白公事,无法筹措公事所用器具,只要提前到湾边焚香祈告,用纸写上所借器具的名称、数量和使用日期,投入湾中,到时会按时取到,只要用完后按时送还,即可随借随取,但后来也不期是谁借去未还,从此再也借不到了。

而这座山上的金鸡依然在黎明时分身披五彩、放着金光出现在山颠,引颈长鸣,呼唤着人们鼓舞早耕,早耕的人有时还见到它的身影。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来了一个外乡人,用魔法破了这股灵气,并在山西面的悬崖上刻上了“鹰山”两个大字,自此金鸡再未出现过,金鸡山也被鹰山的称谓所代替。

早年站在鹰山山颠向南远眺,一片古建筑群会悠然映入你的眼睑,这就是座落在鹰山下,闻名遐迩的彼岸寺。据史料记载彼岸寺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年,占地四十余亩,周围翠柏环绕,红墙围垣整齐可观。寺前自后峪村流出的秀水河水,清澈见底,绕寺而过,架设在秀水河的玉带桥连接着南北两岸,南岸建有供剧团演出与彼岸寺山门遥遥相对的戏台,北岸沿十二级台阶拾级而上便是彼岸寺建筑雄伟拱形的山门,山门的上方镶嵌着一块长约1.5米、宽约0.7米的石料上镌刻着三个蝤劲有力的大字“彼岸寺“。步入山门,迎面的影壁墙上用红金颜料书写着一个巨大的“佛”字。

寺由大小院落六个、大小殿宇厢房40多间、东西两个跨院组成,东跨院供奉的是历史名医张仲景的塑像,西跨院供奉的是龙王的塑像。

自南至北共四个院落,在这四个院落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青砖铸成的甬路,贯穿南北,在第二个院落中是建筑雄伟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殿内的神台上,有塑造精良高大的释迦牟尼的金身和十八罗汉的塑像。大雄宝殿两侧是供僧人使用的钟鼓楼,后院是供寺内僧人起居和香客小憩的厢房,院内建有九层的佛塔和供寺内使用的水井,最后一个院落是寺内设置的花园,整个寺院青砖铺地,建筑栉次鳞比,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松柏避日,秀竹夹道,花团锦簇,宛如镶嵌在后峪村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据老人们回忆,昔日彼岸寺香客不断,每年的农历四月,释迦牟尼诞辰之日的庙会,更是人流如织,钟鼓声、叫卖声、剧团演出的戏曲声、寺内的诵经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彼岸寺已是面目全非,旧迹模糊,只有残缺的大雄宝殿被保留了下来。博山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好彼岸寺这一仅存的古迹,一九九六年把彼岸寺的大雄宝殿列入了区级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位于鹰山东南方,座落在后峪村村内秀水河畔的梓胜园,原名兴隆观,详建年代已无从查考,仅从残留的碑文中得知,北宋初年已具规模。

观内正北大殿五间是明式建筑,雕龙画栋,丹柱飞檐,殿宇高耸,气势雄伟壮观,殿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金身像,大殿东西两侧配殿各两间,观内东西两侧设有供香客与道长休息的、西厢房各三间,整个观内屋宇布局有序,古朴壮观。

兴隆观,前临清澈见底、穿村而过的秀水河,后院有参天而立、树冠宏大、堪称博山一景的雌雄古银杏树,东靠古柏森森、苍翠欲滴的东岭,西襟有植崖而生、年代久远奇特挺秀的古树。殿前有清代翰林赵执信撰文碑。

观后这两棵排列有序、树高41米、树干直径分别为1.64米和1.68米的古银杏树是淄博市最大的银杏树株,据初步考证,系观内道长所栽,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整个道观内外到处绿树掩映,翠柏环绕,风景十分秀丽。然而几经苍桑,昨日的兴隆观已面目全非,秀色早已荡然无存,残垣断壁,满目瓦砾,凄凄荒草。一九九0年后峪村“两委”作出决定,为修复兴隆观原貌,保护好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博山最大的两棵古银杏树,给老人们创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投资54万元开始了兴隆观的重修工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于九一年秋告竣。重修后的兴隆观除持原有的红色拱形山门换成了牌坊式的大门,增设了东西两条厢房后的甬路外,其他基本上按其原貌进行了修复。同时,为保护好两棵银杏树,在银杏树的周围增设了石料护栏。为了点缀观内景色,在银杏树的东北方建了假山一座,小亭一个,并在假山设立了水池和紫腾架,使整个兴隆观古今合璧,前后贯通,步步有景,花香鸟语,曲径通幽,十分宜人。兴隆观成了后峪村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从清早到晚上,人流不断,是人们健身、游乐的好去处。考虑到时代的需要,村两委决定将兴隆观改为现在的称号“梓胜园”,该园九六年被列入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