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博山>博山名山大观

五阳山

发布日期:2007-07-06 09:28:47浏览次数:字体:[ ]

五阳山

    五阳山位于石马镇东石马村北,古名曾叫志公洞 (因山的腹地有一自然宽大洞穴,穴内原塑有志公像,便以洞代山名)。主峰“平安寨”海拔688.5米,次峰“蛟龙寨”,两座山峰的阳面有比两峰略低的三个山头,分别叫“醉酒台”、“凤凰台”、“擂鼓台”。因其五峰簇拥向阳,故取名“五阳山”。
    此山东西走向,属泰山东支脉,西侧与凤凰山、五凤山相连,东边和明德山雾云洞衔接,山前有杨家峪、刘家峪、宋家峪等深谷及扇面岭、双洞岭等山岭,山后有刁花峪、船帮峪等峪涧,中间是突兀的瘦龙脖岭。距山阳2.5公里处就是鱼肥水秀的石马水库 (亦称石马湖、五阳湖),因处淄河流域上游,土质肥沃,水源充足,被史书记载为常熟川。五阳山峰峦迭嶂,沟壑幽深,悬崖绝壁,怪石嶙峋,似人、似物、似兽、似禽,太上老君坐于绝壁,龙体卧于石隙,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登高远眺,五阳山像是一幅绝妙的天然画卷,又似无数硕石自然盆景。有赞美诗日:藏龙碑畔卧石龙,会仙桥处胜仙境。伏龙池水洞天来,天造石佛悬崖中。杨家楼头观山月,志公殿前列松屏。凤凰柏下觅凤来,醉酒台上天一重。新纂《博山区志》中将五阳山列入博山新八景之一:“五阳桧柏夕照金”。据民间传说,该山远在唐朝已闻名遐迩,尔后历代封山造林,修建寺庙,香火绵绵,至明代已达鼎胜时期,成为佛道两教重要活动基地,住山僧道人士达30余人。近几年来,五阳山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重又焕发了生机,1985年被列为山东省淄博市樵岭前风景区五阳山景点,1995年博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淄博市主要景区之一。
    五阳山很早就以其自然植被引人入胜,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除建筑物、活动场地外,全部被林木覆盖,树种以柏树居多,间有国槐、枫树、苦辣、八茅枣、灯笼树等百余种,另有无数灌木及藤本植物。据当地老者传说,在唐朝就开始在此植树造林,到了明朝己具相当规模,据上海复旦大学陈从周教授于1986年考证,现存活时间最长属国宝级的五棵柏树,树龄都在五百年以上,其中醉酒台上一棵为唐朝贞观年间所植,树龄已达1300余年,树干胸围3米多,五杈分生,冠围达50余米,许多游人在此饮酒品茗、拍照留念。玉皇殿前的一株古柏名叫“凤凰柏”,因其长势奇特状如凤凰展翅势得名,尤其东南一侧枝形如曲肘,状似风头,传说是一只凤凰常栖于此枝所致,游人在此常用手触摸凤头,说能消灾祛病。志公殿前台基上部生于石缝中的“志公屏柏”传说神奇,引人深思,它盘根错节,主根裸露,分枝斜生,尤如一自然屏障掩映在志公殿前,成为志公佛祖的屏幕,是志公佛祖的点化还是自然赋予的风貌,后人众说不一。
    五阳山的柏树不仅数目无计,风姿万千,而且生命力特强,尤其是生在绝壁悬崖峰颠陡峭之处的柏树,大旱三年它照样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更让人称奇的是生在绝壁上的柏树,有的植根石隙,有的仿佛是岩石里蹦出来的,看不到一点泥土,根系裸露,树干虬劲,可它照样绿油油金灿灿熬过千百个春秋。如劈似削的峭壁上,只要有茶杯口大的一个孔或数寸长的一条石缝,从里面就硬是钻出一棵枝繁叶茂的柏树,千奇百态,婀娜多姿,一棵不起眼的小柏树树龄也达数百年。你看它死死抓住岩石,任凭狂风摇动,当登临山顶俯瞰时,所有柏树均像无数支毛笔将笔峰指向蓝天,以蓝天作纸正挥动笔毫在书写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阳寺庙
 
    五阳山钟灵毓秀,文物古迹尚存很多,自明朝初期,佛教所信仰的释迦牟尼与四大佛祖,道教信奉的玉皇、三官等50多位神仙都落座于五阳山寺庙。古建筑庙群大小120余间,4000余平方米,其主要寺庙有:玉皇殿座落在山腹上端,是五阳山庙群中位置最高的庙宇,创于明代,清雍正七年重修,乃石券建筑,面积32平方米,虽历经230余年的磨难至今仍挺立如初,其建筑结构少见,房顶无一寸木料,全用大块青石砌券而成。文昌阁(又名藏书亭)座落在会仙桥西侧,砖石结构,上下两层,均为前出厦格式,上层前廊两端各配一角楼,翘角飞棺五脊六兽,木制花栏杆,丹柱彩绘,上复覆瓦,总建筑面积92平方米。吕祖阁与望月亭相临,前出反格式,四梁八柱,砖石结构上覆黑瓦,清代式彩绘,建筑面积18平方米内塑吕洞宾彩像,墙壁上有一副篆书对联,上联是:“三醉岳阳人不识”,下联是:“一声长笛鸽飞来”。在对面“望月亭”的木柱上原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小亭有竹春长在”,下联是:“深山无人仙自由”。志公殿座落于玉皇殿右下方,据摩崖碑记载,明朝万历八年创建,以后数次重修,现在建筑是1987年按原貌重建。三官殿座落在“入胜门”内,是五阳山庙群中最大的建筑物,面积80平方米,明初创建,1986年重修。内塑天官、地官、水官彩像,另有四位武神站班(温良、刘忠、辛环、马善)。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门前一副抱柱楹联:“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宗祖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必灭,作恶不灭宗祖必有余德,德尽必灭”。三霄祠座落在三宫殿东侧,建筑面积42平方米,祠内塑云霄、璧霄、琼霄三娘娘,另有癍疹、眼光娘娘,每位娘娘两侧均有童子站班。佛阁(又名雷音阁)座落仙境院东侧,依崖临谷修建,上下两层,下层是用青条石砌的洞券式过道,上层是砖石结构,总建筑面积80平方米,倚栏杆俯视,山谷幽深,云雾缭绕,如临半空,内塑释迦牟尼佛像,由淄博美术陶瓷厂高级工艺师朱一圭先生所塑。在仙境院内及杨家楼西侧绝壁上凿挖石窟2处,容积共达30立方米,这在淄博地区绝无仅有,是我市的一处奇观。仙境院内的百窟名叫三大士庙,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三尊菩萨,另一处石窟供奉着太上老君,塑像也出自朱一圭先生之手。还有财神庙、龙王庙、韦驼庙、牛王庙、马王庙等。
 
杨家楼遗址
 
    杨家楼遗址,是五阳山建筑群中最简陋的一处,几条圆木搭起一座三角形的小阁楼。碑碣记载,这就是在明代杨九令及其先辈曾经蜷居的地方。当地传说他的祖先是在明代初期迁来的,原因是杨九令的祖先在朝为官,受人恶陷,皇帝下旨削职,满门抄斩,杨九令的先辈中一人,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选了出来,历经磨难碾转多年,换住地多处,并娶妻生子,最后流落到五阳山。因此处远离京城,交通闭塞,荒山荒地较多,便在五阳山东侧悬崖壁处凿崖架木,披盖山草,建一阁楼蜷居。至明朝万历三年封山碑上 (五阳山发现最早的碑)已刻有杨九令的名字,以后数块碑上有他的名讳,杨九令一家以山为本,封山造林,采药农耕,惨淡经营,过着艰难生活。杨九令古稀之年时,该地区发生瘟疫,他全家数口也难幸免,没留下一人。为了纪念他全家封山造林的
功绩,当地居民将其住处屡次重修,供人瞻仰。
 
五阳大钟
 
    钟楼上原挂一钟,道士作道场或重要活动则撞击之,钟高1.3米,下口直径0.9米,重达吨余,撞击时声音宏亮浑厚,余音袅袅,方圆五里听到响声,可惜该钟在动乱年代被毁,在恢复古迹建设中,又请工匠按传说中的原样铸了一个,悬挂在入胜门内的临时钟枫内。
 
五阳摩刻
 
    五阳山的摩崖石刻碑碣石雕,除已毁者外,现存60余块,其中摩崖石刻13处,石雕8件,碑碣40余通。攀登玉凰殿及佛阁台阶的两侧,原有雕刻精美的石和尚50余个,现只剩10余个。柱顶、迎风石、托挑石、门枕石、桥券顶等石刻12处23件。所刻内容除碑文外大部是花草、动物、飞禽、图案等,尤其是佛阁迎风石上所刻凤凰串牡丹、鸳鸯戏水两件,刻工细腻,是上乘之作。摩崖石刻内容除三件是工程纪念外,其余多数是赞美五阳山景色及道士功德的,重修志公祠的摩崖石刻,记载了石马地区属“常熟川”之地名,对石马地区的地域沿革提供了资料。会仙桥北绝壁上的“道统三三”、“五峰向阳”、“惠洽邻里”等摩崖石刻,揭示出五阳山的文化内涵与自然风貌。其中“道统三三”四个大字右侧有一高1.3米,长1.6米的摩崖碑文很耐人寻味,碑文曰:“海上有神山三:一方丈,一瀛洲,一蓬莱。其山不常现,居于其山者非神即仙,恒在渺渺冥冥恍恍惚惚之中,故曰仙山云。吾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此其证也。然幽明殊途阴阳一理,幽者难知明者易知,阴者难晓阳者易晓。自元仁宗肇开科举,甄别人物,历明与清文人学士接踵而出此,其彰明较著者也。至于仙人一图会致于神山,班次其甲乙,人未有见之者。而 云帝君之弟子,竟于本年阳春群仙会考之时,列前茅者二三人。斯真所谓得英才而教育,为君子之三乐,虽南面王不能易也。士君子立身处世不朽有三,故必立德、立言、立功始不愧为丈夫。今之人诚能德修于身,言寿于世,功著于时,生非醉生死非梦死,吾知群仙会考之时,必有加入一等者,彼雕虫小技不合大人弋名钓誉取媚于世者,谓可列于仙籍,吾恐敌兹人之惑钦!予不敏,奉渝傅记推帝君励人之意,藉以讽世云尔。
    洪山海印子撰文  王峥书丹  民国丙子清和月立”
    仙境院内绝壁上方的摩崖石刻大字“仙班列伍”每字一平方米,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受到许多书家的赞赏。
 
封山碑
 
    竖立在吕祖阁侧的封山碑,刻于明朝万历三年,是我市发现最早的有关封山造林内容的石碑,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人为的破坏,但仍基本完好,碑文多数还能辨认,现摘录残缺碑文如下:“〇〇〇为封山护庙事〇〇朱庄社乡约……此查得本社五阳山〇〇〇有古刹〇〇〇树〇杂茂壮观〇〇庙宇访得近有〇〇贼人任意砍伐〇〇痛恨〇〇本庙建图树勿令贼砍伐〇〇者许〇〇〇〇擒拿〇速以定缉〇〇〇右帖下朱庄社乡约扎”……。
    道人胡全会……地方丁〇〇……
    由此证明五阳山在明代对封山造林就非常重视,由地方官员、乡绅、道人共同制订的公约刻于石碑之上,让驻地民众遵守,似这样的碑碍很是罕见的。
 

五阳溶洞

 

    山洞是五阳山的另一景观,“仙境院”内北崖下的“志公洞”,进洞十余米有一能容50余方水的泉池,水质甘冽,长年不涸,每当雨季泉水外港,洞的外侧安放石桌、石鼓供游人休憩、品茗、小酌、对弈。
   五阳山的另一洞穴--龙泉洞,座落在杨家楼遗址一侧,进深100余米,深二米,全由山泉水注满,是五阳山的储水洞,在干旱严重饮水不足时,可从此提水饮用或浇花草,或用于建筑,此洞也是当年杨九令一家的饮水处。

    除以上两洞外,还有雾云洞喷云吐雾,云封雾锁;拐丈洞深邃莫测,仙人独居,构粱成了五阳山的又一独特景观。

瀑布三叠

 

    瀑布三叠是五阳山主要景观之一,山的腹地“会仙桥”北绝壁三叠直达峰巅,雨季到来,山洪暴发滚滚而下,飞瀑三叠,落差80余米,直泄山谷,真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平安石寨

 

    登临五阳山顶峰--平安寨,更有另一番景象,眼前用乱石砌成的寨墙,围住了山峰,只在南北两处留下两门,寨内仍存建筑物遗址,经上百年的风雨剥蚀,部分墙体已倒塌,南北部分墙体及南门尚存,距南门不远处的悬崖上刻着重修平安寨”五个大字,“大清咸丰十一年东石马庄立”一行中楷。据说这是驻地百姓为逃避捻军进犯而修筑的避难场所。在南寨门下方100处,有一座比平安寨”低的山头,地势较平坦,叫“擂鼓台”,博山城区、原山面貌、星罗棋布的工矿企业尽收眼底,若将视线推向东北方向,淄川城廓隐隐可见。面向东方望去,马鞍山、鹿角山及大小不等的山脉,淄河银光闪闪清晰地纳入视线。

 

民间传说

 

    一、藏龙隙
   
进五阳山“迎仙门百米望月亭西侧封山碑畔,悬崖绝壁陡峭如削,距地两米的壁间有一宽不盈尺的斜向裂缝,探首窥之,只见一钟乳石形成的半截龙体突现崖隙间,龙鳞斑斑似摇摇欲动,此即广为流传的藏龙隙
   
相传,很早以前玉皇大帝养了十条龙,专为民间治水,并且给它们规定了值班地点与时间,当班的龙必须尽心尽责,为民间百姓服务,如有差错天规不容。有一年,一条龙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夏季正当万物生长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却故意刁难农民不及时治水下雨,使大片禾苗干旱而死。有的农民为了活命,违心地杀猪宰羊,置办供品,祈求龙神下雨,值班的龙神正闲得难受,馋得流涎,一看有人求它,还敬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和银钱,便不顾天庭律条,开始受用起来,并根据赠送祭品、银钱多少来下雨。这一折腾,使心如火焚揭不开锅的百姓受不了啦,到处怨声载道,暗地里都咒骂这条吃请受钱的龙。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传到天庭,还能瞒得了玉皇大帝?于是帝颜大怒,下令捉拿罪龙,这龙也有一帮铁哥们耳目,得到报信,自认事已暴露,便偷偷地藏到了五阳山的悬崖石缝里。玉皇大帝派出捉拿罪龙的天兵天将追到这里,将其擒拿,罪龙自知犯了天规,罪行严重,被抓回去,决没有它的好果子吃。便死命攀住崖隙不走,天兵揪住罪龙一用力,将罪龙揪为两截,一大截由天兵天将带回天宫交差,另一小截就永远留在缝里让后人观瞻了。

    二、醉酒台
   
五阳山东侧有一座比主峰稍低的小山头,山头上有一块较平坦的地方,周围松柏参天,靠悬崖处有一块五、六尺见方的大青石,平整光洁,似天然方桌。四周有几块小些的石头,亦很平整,像围桌而摆的几条石凳子。相传,此处是太白金星与好友经常饮酒的地方,而且每喝必醉,故名此处叫醉酒台
   
在唐朝贞观年间,山上住着许多道人,其中一道长道号全真,他有一个贴身小徒弟,性格机灵,徒儿的任务是每天打扫庙堂和烧水、做饭、伺候师傅,有时也上山拾柴。一次,他拾柴路过醉酒台,远远看见几个老者围坐在大青石周围喝酒,小徒出于好奇,故意走到他们面前观看。几位老者旁若无人,仍继续对饮,其中一个黑胡老者对正在斟酒的白胡老者说:李大人今天邀请我们几个前来饮酒,只是就带了这么一小壶酒,我们可都是海量,够吗?白胡老者听后哈哈大笑,捻着胡须说:尽管放心,你们放量饮吧,一定管饱管足。小徒这时才看到,大石头上放着一把拳头大小样式奇特的小酒壶,每人面前摆着一只带把的四方形酒杯,还摆了几样素菜。小徒心想,这壶酒别说他们喝,我全喝了也不够。于是他坐在远处,两手支在膝盖上,托着下巴,准备看热闹哩!说来也怪,他们喝了斟,斟了喝,喝了足够两个时辰,几个老者都先后醉倒,睡在大青石旁的草丛里,酒壶放于大青石之上,小菜也还剩了不少。小徒蹑手蹑脚走上前去,拿起酒壶一看,你猜咋的?里面的酒仍是满满的,酒香扑鼻,心想,师傅常说此处有仙人饮酒,这几位可能都是仙人吧?那么这酒也必定是仙酒了,我何不品尝一下这仙酒呢?便斟满一杯,一仰脖子下肚,还未来得及品尝口菜,顿觉天眩地转醉卧如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全真道人见徒儿久出未归,于是满山呼,遍野我,结果发现徒弟睡于醉酒台,经道长唤醒,那徒儿揉搓着惺松的睡眼,看见师傅在面前,他四下里寻找,哪儿还见几个老者和酒具的踪影。全真道人一再询问,徒儿便讲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经过。师傅听后,颔首自语道:醉酒台,果真名不虚传

 

    三、聚宝盆

    五阳山前杨家峪西侧有一处悬崖,悬崖中间,有一块突兀的大石头,中间低,四边高,酷似盆形,名叫聚宝盆
   
相传,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位江南游客,每年秋末初冬之际,总是到此游玩,同时住在一位姓刘的看山老人家里,每天他都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走走逛逛,似乎是游山观景,饱览名胜,又似寻找着什么。就这样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游客和刘老汉的情谊也日渐深厚。有一年,游客照常来到老人家住了几日,在走的前天晚上,刘某备酒饭为游客饯行,在谈话间游客对刘某说:你我也不是一日之交了,情同手足,推心置腹,我把实话对你说了吧,我每次来不是单纯的游玩,主要还是来取宝,我这是最后一次了,到明年取宝就算你的了。饭后,游客领着刘某到了取宝地点,指着形状似小盆的石头说:这是个聚宝盆,石头中央的小石窝里,每年秋末冬初定雨水后就积满了金子,早取没有晚取也没有,把金子取出来换成钱,保你一生生活幸福。刘某听后,千谢万谢,感恩不尽。次日刘某送走了游客,心理越想越高兴,整天盼着取宝的日期。冬去春来,好歹等到了取宝季节,他按照游客的指点,来到取宝地点一看,嘿!似碗口大小的石窝里装满了黄澄澄的金子,他小心地取回,拿到城里换了一大笔钱,一下子由穷变富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心想,我以后再用不着风里来雨里去头顶烈日种那点山皮地了,光收的金子就够我享福了。一天他忽然奇想,那个石窝窝容积那么小,积了那么点金子就换了那么多钱,如果把它开得大一些多积些金,我不更能发大财吗?我的钱多了,买上好多好多的地,盖上好多好多的房,养上好多好多的牛、马,别看我年纪大了,只要有了钱娶上三妻四妾,雇上长工、短工、佣人、奶妈,要啥有啥,我就成了方圆几百里甚至全国的大财主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越想越美,事不宜迟,赶快去开大聚宝盆,便带上锤子、钻头,三步并作两步,到了取宝地点,使足力气,锤钻齐下,乒乒乓乓不多时,把个小石窝开成了斗盆大,心想,这下子一年聚的金子比那位南方老客一辈子取得的也多,并怀着嘲讽的心情认为那个江南游客不如自己聪明。这一年,他什么也不千了,只等秋后取宝了,田地也荒芜了,存粮余钱用光了,好不容易熬到了取宝的时间,他兴致勃勃地带了取宝的大口袋,一口气跑到取宝地点,一看傻眼了!被他打过的大石窝里,只有被雨水冲进去的碎石和泥土,他一屁股坐在山坡上,久久地傻望着那个石窝,号陶大哭一场。从此这个聚宝盆就再也不生金子了。

 

    四、仙风道骨张毓明
   
张毓明,字旭东,道号松鹤道人,博山城里人,清末秀才,曾在山西省给张景灏 (县官)当过师爷,他知识渊博,精通医术,心胸坦荡,因不愿涉入官场,于是出家到五阳山。
   
他主持寺庙事宜三十余年,在这期间,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修寺庙,雕塑神像,为五阳山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他一生勤奋好学,任劳任怨,每日除了日常颂经祈祷之外,把主要精力用到炼制膏、丹、丸、散等中药上面。他利用本山所产部分中草药炼丹熬膏义务为百姓治病。他炼制的最有名的药有红降丹、白降丹、四蹄膏、拔毒膏、桃花散、调经丸等。他最拿手的医术是:疙瘩、恶疮、毒瘤、疽痈之类的疑难病症。他对登门求医者,不管是达官贯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一视同仁,有求必应。不管病人多少,他都一一细心诊治。病人用药不管数量多少,都不收钱物。由于他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慕名前往求医者正象他墓碑中所载:肩相摩趾,验方剂药一一应之……有的病人路途较远,需住下治疗,他就让人把庙堂打扫干净,搭上床铺,拿出备用的被衣,安排病人安心治疗。病人饭食不足就拿自己的饭让病人用。在那医学技术尚欠发达,没有任何医疗仪器的情况下,他凭一颗为病人负责的热心肠,靠多年的临床经验,细心地检查治疗每一位病人。一次,莱芜县常庄村一青年脊背上长了对口疮 (又名大背疮)多方求医治疗无效,青年的父母愁得走投无路,青年已被疾病折磨的皮包骨头,已达绝望地步,经亲友介绍抱一线希望前来找张道人就医,病人被抬上山后,经道人检查发现,恶疮有碗口大小,溃烂恶臭,病人呻吟不止,道人安排了病人住处,立即着手细心治疗。每天为病人熬药、擦洗、敷药调治,内服中药,经道人的精心救治,青年的病情逐渐好转,恶疮面积日渐缩小,病人食量逐步增加,治疗月余病人就能下床自理,体力开始恢复,又过了月余青年全部康复。临走时,青年及父母跪在道人面前,泪流满面,一再感谢道人的救命之恩。青年回家不久已能下地干活,农闲季节经常到五阳山看望道人,并帮助打扫庙堂、劈柴等干些零活以报答道人的恩德,象这样临危救治起死回生的病例,道人救治不知多少。 
    张道人在山三十余年的时间,跑遍了五阳山及其附近的每个山头、每条沟坡,炮制中草药数十万剂,治愈病人数万。他一生清贫,可是给病人治好病后给钱不要,给物不收,把能为百姓治病,解除病人的痛苦作为最大的快慰。周围百姓为了表达对道人的感激之情,在五阳山会仙桥北倪悬崖绝壁上刻一石碑,颂扬其高尚医德、慈善情操。摩崖碑的中心镌刻惠洽邻里四个阳刻大字,旁侧刻着妙哉旭东,道骨仙风。忠厚处世,人论全行。颂歌赐叙,德及群生。诗句,充分表达了当地群众给予的高度评价。书者是进士张新曾。

张道人不仅自己采制中草药为百姓治病,还热心把医术传授给别人,当时东石村一陈姓中医经常与道人在一起切磋医术,一道炮制药材,天常日久,两人交情甚厚,道人将其炼丹熬膏的配方绝技传授给了陈姓中医。道人仙逝后,陈中医担负起了本地区治疗疗毒之类病重的重任。陈中医的后代从祖辈那里学到了部分医术继续为人治病。道人的医德、医术至今在本地区仍广为流传。

 

开发建议

 

    五阳山景区的开发利用,目前只不过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一,尚有大部面积,许多潜在的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根据统筹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开发东区山巅以上小循环圈和以上大循环圈。小循环圈是:自杨家楼遗址向东经刘家峪向北到醉酒台,由醉酒台返回玉皇殿。小圈内建起千佛殿韦驼庙青龙池及醉酒台上的凉亭 (亭名未定),同时建好路基、登山台阶、垣墙等。大循环圈是:自醉酒台向东经道士茔蚊龙寨平安寨擂鼓台凤凰台返回迎仙门。大圈内主要工程:擂鼓台凉亭服务部、攀山路等。两圈建好后,面积比现在扩大两倍,尤其是可解决目前旅游线路断头的问题,游客将有更多的游览场所,五阳山将会变得更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