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凤凰山 | |||
| |||
石马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博山城南30里,中石马村北,石马屏风中段,包括两座高蜂:“风凰顶”海拔665米,“天仙顶”628米,向南隆起两道岭,挟一道中岭,东西挂“宋家峪”和“黄红峪”,连“五阳山”,“五凤山”,属“三台四顶五峰向阳”的一部分。总体面积10余公顷,古称“凤岭山”。近代随着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发现,这段山岭,酷似一只昂首引颈、弓背鼓翅,挑两只大斗,拔地腾飞的巨鸟。联想到中石马村东西门外有“鸣凤”,“栖凤”古石桥。恍然省悟,这正是从村里起飞的凤凰,遂改名“凤凰山”。
凤凰山森林覆盖率80%以上,阳坡柏树浓密。背阴槐树荫翳,山下仰望,绿幔披挂;山顶俯瞅,碧波奔涌。间生黄连、黄栌、迎春、连翘。春日金星点缀,秋来红叶簇簇,雨后云浮碧浪,雪中银冠绿涛,四时奇景各异。 凤凰山多悬崖峭壁,黄红峪三两刀削斧劈。崖上多处集聚石钟乳、石笋、石柱,如东岭的“窗棂壁”,黄红峪东崖的“天凿岩”,西南的“滴水檐”、“禽兽”云集,姿态逼真,如龟如蛇,似鹫似鹰,海象海豚,水牛水獭,或伏或翘,或探或腾。山高崖广,穴罅错布,流泉飞瀑,处处涌泻。中岭东岭间的“面纱瀑”,向茫茫铺壁漫下。经改造,已长年供人观赏;黄红峪三面绝壁,每当雨季,里外上下,泉涌水泻,如练如缎,托出迎面百尺飞瀑,直扎“龙湾”,撞得雪莲怒放,白龙翻搅。飞瀑掩住龙王庙,藏着白龙舍弃峪口的庙堂,自选自迁穴龛,次年就“大水冲了龙五庙”的神奇传说。其他密密的岩穴,尽成“水帘洞”。天晴日中,走在崖当中的坎上,仰望俯视,一道道彩虹,斜搭半空,闪烁变幻,堪称奇观。峪内处泉流成群:“蟾饮泉”从东崖下端涌出,其下蹲伏一只两米多高的“蟾蜍”昂首承接,水却从它背上漫下,有人凿出个碗,插上截水管,俯饮,接水,趣味盎然。“蛤蟆泉”从一只“蛤蟆”口内溢出,“海生泉”来自“滴水檐”上一群海底“动物”唇吻中。“墨斗池”在峪口山坡上,传说山下茔地的商姓代代出能工巧匠,就因“墨斗池”永不枯竭。而“银线泉”在峪底,即使经年不见雨雪,也有一股“银线”从石缝潺潺流出。 凤凰山中岭有“伏龙洞”、“藏书洞”。“伏龙洞”原是岭东侧一道岩穴,外寇入侵时,村民避难藏身穴中,人多难容便向深挖掘,后来挖出“龙骨”化石和古兵器斧、铖,继而现出狭长深潭,遂取洞名;“藏书洞”本名“鹁鸽洞”,在中岭迎面悬崖半腰,只见鸽群扑入飞出,无人敢进。后为战乱所逼,冒险入探,惊奇地发现,西壁上竟有古时章丘xx的刻名,方悟传说秦始皇焚书时,外地一梅姓书生,运书来藏匿山中,当在此洞无疑。遂改称“藏书洞”并刻于门楣,两洞方向近乎垂直,洞口高差数米而深入则渐近相平,喊话互闻。近年将“藏书洞”深挖,终于在龙潭西端开通,两洞通话成了旅游中一桩趣事。两洞长共60余米,高宽各2-4米,洞内凹凸变异,穴窈神密,钟乳多趣。大型溶洞在黄红峪。东崖近顶处有“花姑洞”,高6米,宽4米,可进深度20多米。上下两层。壁上匀布古人架棚居住凿出的石窝,因“天窗”长久灌泻山水,倾斜延伸的洞体被乱石阻塞,不明深浅。峪口西山帮的“仙人堂”,高三四米,宽七八米,原深10多米,向内为坚韧沉积物充塞,石柱凝于其中。为保护自然景观,不能炮轰,十几年来,凭镐头刨挖,只贴洞顶掘进30多米,为密排石栅拦挡,手电光照,无边无底,隐约闻水流声,难以探密。“仙人堂”也叫“古佛堂”,门外到处有琉璃瓦残片,且寻到巨大柱墩残块,60厘米见方,20厘米厚,券边内圆直径30厘米的幢础一对。早年还挖出宋宣和二年石碑一块、石磨盘一个,洞中央巨大的雕边石供桌仍在。石碑记载捐资修缮“古佛堂”的人和事,姓氏遍布方圆百里。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洞口连接琉璃瓦顶,门前树着高大的旗竿和幢柱,是一处金碧辉煌、旗播飘动,香火鼎盛的宝刹。 “古佛堂”为什么今称“仙人堂”?宝刹为何茫然无存?而“宣和二年”山东明明仍在北宋治下,远近却只传中石马有“大金碑”?溯源应在“碧霞宫”和尚抗拒金兵的轶事中。 黄红峪东侧山路边,有一片崖刻,记的是明嘉靖14年石马集募款整修“碧霞宫”、“进香路”的事。但一到山顶,通往“碧霞宫”正门的“进香路”早已为榛莽淹没。 “天仙顶”“碧霞宫”学大寨时推倒的石门,宽近两米,高约4米,石垛宽、厚60厘米,深浮雕花瓶一对、缠枝莲花攀升到顶。门外石狮分列,门前又蹲两只石兽。院墙基及及东南角崇祯元年垛起的院墙,墙厚一米多,院子宽近50米,长约80米,前后两进。中建碧霞元君正 殿,尽后面为长宽等同的地藏王菩萨殿。两殿墙基厚近1米,前廊柱础圆经半米,东西廊房尚存钱墙。按这布局与规模,原建筑前后殿应是两层,磺门洞上建阁子,两边的配房也该是小楼,前院两边各列两米多高的石碑3幢,厚30厘米,宽近1米,两院共立碑碣10多幢,旨在30多年前毁作了猪圈墙,只剩2米长、1米宽,60厘米厚的碑座6块。嘉靖22年重修碑、万历六年碑身一段。“灵官庙”前康熙15年重修碑。院内现存3米多长石条多块,可见原有更多建筑。但今人记忆中只有一座“碧霞元君殿”,单层,建在原墙基内。 砸毁的碑碍中有一幢为明弘治x年立,文首曰:“此宇古不可考,据传商周时代即有此宇……”传说该庙还有一眼深水池。但这些说法,已无只字可考,所以人们也只将信将疑。直到十多年前,有人在庙门外左前方一段石崖上,寻到两个直径30厘米大的字,细勘为阴刻平底的秦隶,虽经两千多年剥蚀,仍能辨清为“水池”,那么,“商周时代即有此宇”及金兵焚烧庙宇,将抗拒的和尚全部烧死,尸体填入水池,并将口封死的传说就可信了。 明朝初年,一云游道士来到“天仙顶”,四方募化,决心重整“碧霞宫”。可借战乱初息人烟稀少,民众贫困,所募资财,只修起了当代见到的“碧霞宫”,剩下一池石灰,一堆灰瓦,只得埋于东廊房残墙内,以备后用。这些建材,后来也赞助生产队建了猪圈和饲养室。近年恢复古迹,重建正殿,仍依了明代规模,反成憾事。 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是“风凰山”庙群。此处座落中岭东侧。自山谷边垒巨石成6米高堰,南端建“龙风门”,其内垫成平地,始在“伏龙洞”北建起“岱宗新镇”。据说也是碧霞元君先知兵祸将临,告示人们将她老人家从“天仙顶”披到此处的。然后傍崖增建,经“云梯”渐次登高;第二,“龙风门”旋洞上“吕祖阁”,北临摩崖嵌石刻“经始神山”,运笔挥洒豪犷,落款“张桓侯书”;西到“藏书洞”;第三层,“八仙亭”居中,“文昌阁”在西南,座“藏书洞”上。“志公亨殿”独占北院;第四层“三清宫”高居半山。兴建中的“空中老母”庙直升山顶崖楣。因势选址,参差错落。每座建筑,或半藏密林,或枝叶掩映,或脚下横树缠藤。背依悬崖,俯视幽深,前望辽阔,似层层飘浮云中,游人无不赞叹布局构思奇妙。 “风凰山”石刻艺术丰富多彩。“古佛堂”宋碑,使础圆边的荷瓣,“碧霞宫”旋门的缠枝莲,碑座四边的祥云,均为深浮雕,石狮石兽,古碑撰文,“伏龙洞”门楣上方的深刻大“佛”形体规范,刀法精细;各处建筑的柱础,门脸,枕石上,分列花鸟瑞兽,形象生动,刻工细腻。中岭东西两侧的巨幅摩崖“三台仙境”,“云路仰天”为近年所制,笔力苍劲浑圆,颇耐揣摩。 殿宇壁画无不形象传神,而“吕祖阁”内的原始壁画,保存了颜神七孔桥及左右林木庙宇,桥下小火车的历史原貌,尤为珍贵。 凤凰山前坡,新建的“中百凤凰山游乐园”,进西门,让石铺曲径作导游,在林荫深处左穿右旋,层层登高,可观池鱼,到“飞镖靶场”“碰碰车场”,然后攀“联合器披”,登“转伞”,走“横梯”、“竖梯”,扳“孔明秤”,上“爬网”,坐“滑车”,过“独木桥”,踩“钢丝”,坐“转椅”,荡“吊床”。东边有大戏台,可过戏瘾。饥渴袭来,有“井然亭”、“怡然亭”、“岿然亭”、“焕然亭“、“泰然亭”等餐厅,随山势而建,造型别致新颖。临窗,可近观山色,远眺湖光。也可在树荫、彩伞下,选一处石桌、来一次野餐。餐饮之后,到林深浸凉处,围桌变棋搓牌,或进外饰古朴典雅、内部高轩宽阔的活动室练练拳术武功。消闲终日,该到跑马场驰骋几圈,以壮人生旅途前进的豪情壮志。最好再请摄影师给留驻这勇武的时刻,永葆豪迈精神。 凤凰山旅游,单是登临公路边的牌坊门楼下,迎面那茫茫林海,浮动出参差错落的飞檐翘角,就令人似近了蓬莱仙山。穿行林中,外面烈日如火,炎热灼人,身边却是阴凉清爽,如临广寒。登天仙顶回望脚下,林涛涌荡,似万马奔腾。遥望南方,绿带铺展,崇山驰骋;远眺北域,迭峦举峰,云天无际,使人心胸开阔,情怀激越。若进黄红峪,未到飞瀑下沐浴蒙蒙雨雾,已是凉风习习,通身浸爽。真避暑胜地。 “凤凰山”阴坡的水有向山中流泻的淤痕,其下必有溶洞;“古佛堂”、“花姑洞”的特征及崖上众多流泉。谷底常年不涸的泉水,都说明,两洞应是又广又深,正尚待开发;黄红峪可建空中索道,临崖休养院,天然浴场等。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