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博山>博山名山大观

郭庄东庵山

发布日期:2007-07-03 10:29:49浏览次数:字体:[ ]

郭庄东庵山

    东庵山座落在郭庄村以东约二里许,南北走向,东至源泉镇麻庄村,东北接马兰山开元洞方向,主峰东楼山顶,海拔333米,大小山头十余个。
    东庵,旧名弥陀庵,古称膏寺,该庵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顺山势建有三个庭院,院中有古槐一株(据考查为明朝栽植)、虎皮松一株(直径约40cm),据说郭庄村李承烈所献。还有刺楸、古柏等。山脚下是卧龙桥,又名担山桥,桥下有白石,呈龙形,故名。又因此桥用一巨大青石作桥面,且东头直接以山根作桥礅,所以又名担山桥。
    据初步考证,这一闻名遐迩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末明初,古碑记载,经康熙十六年、康熙四十六年,道光、光绪和民国等时代多次重修和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其布局结构严谨,具有浓厚的民族建筑风格,香火极盛,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方圆几百里的男女老少赶来参加庙会。旧时举行牛驴骡马等大牲畜、农具、百货、土特产等物资交流,是远近驰名的民间盛会,一直延续到1951年春。停止后又于2000年四月初八再恢复。在此庵做过住持的有道人陈义恒、王礼先、韦祥忠等。
    1952年人民政府将这座古建筑群加以改造和扩建,建立了博山第三中学,因水电缺乏,交通不便,1952年合并到现淄博四中。博山县政府又利用此校舍建立了博山第一高级小学(源泉、崮山、郭庄的高小班全合并到这里),到了1958年淄博市政府又在此地办起了淄博第二师范,第二年又与周村师范合并。此后这里一直成为郭庄中心小学、郭庄联中的校舍。直到1974年,校舍搬迁到郭庄南坡顶。这一古建筑群为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建国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如现在美国某种子公司任职为高级农艺师的徐德平(郭庄东村人),齐鲁乙烯石化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安喜(郭庄西村人),淄博市交警大队队长张以坤(东高村人),市规划局长焦仁方(天津湾人),原博山区检察长孟宪亭(源泉村人)等都曾在这里就读。
    郭庄东村支部、村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东庵庙以北,新建了烈士祠,厅堂三间,配房(包括接待室)两间,宽敞明亮,厅堂迎面是书写端庄的革命烈士英名录,右边宣传板上是北博山地区革命斗争史简介,左边及两山悬挂北博山地区重要革命斗争故事和著名烈士事迹简介。北东西三面灵台上陈列着近代和现代革命烈士灵牌。回头望南看,从东往西悬挂着名人题词的玻璃镜匾,原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翟翕武题词:“正气浩然充宇宙,报国忠心育后人。”原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敬焘题词:“为国捐躯,忠魂永存。”原济南军区青岛警备区政委李治亭题词:“祖国魂。”大门建得雄伟壮观,挂有翟翕武题写的横匾“东庙烈士祠”。
    在东庵山以南群峰兀立,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头有十几个。较有文化意义的是“北蚕场”。这里古时是养蚕之地,但也流传着廉颇的战斗故事。有些地方至今仍用,如“失甲堰”,“交架台”、“将军岭”等。在哥八峪口曾有廉颇庙,有石刻对联为:“昔日赵国忠良将,今作我处保护神。”五福峪有一土堆传为廉颇墓,民国间秀才李方平曾为其书碑。据《史记》载,廉颇死于安徽。
    北蚕场,就是古今传说、妇孺皆知的明朝末年兵部尚书翟风翀墓地--翟家大林,解放初期还能看出当年的壮观景象,林分上、下林,占地约20亩,周围有用加工较细的巨石(一块有几百斤重),和明朝黑砖、石灰砌成的高大围墙,上林是高大的坟墓,基前有木栅栏挡着的墓碑楼,下林有几座石门楼和巨大的龟驮碑,过去淄河以西的地里有很多石人、石马、石羊等,墓中藏有崇祯帝题的御碑。可借均未逃脱“文革”的恶运。
    据民间传说,明朝崇祯初年,翟凤翀被派往山海关镇守,因他文韬武略精良,受到魏忠贤的嫉恨和迫害。翟凤翀因病告假回家休养时,朝廷派他的女婿郑解元接任。郑解元借助翟凤翀虎威,城楼上仍高悬着翟凤翀旗帜,隔几日让两名士兵抬着翟凤翀用的大刀来回走几趟,显示一下,清兵误认为翟凤翀仍在镇守,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平安无事。时间长了,郑解元手下人就嘀咕:“老爷当官,却打着人家的旗号,不是小觑了自己,而给人家撑门面吗?”郑解元经不住鼓动,也想抖抖自己的威风,随即降下翟凤翀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清兵一看旗帜换了,心不再俱怕,一举杀进关来,郑解元无力抵挡,又怕朝廷制裁,逃回家上吊自尽了。
     在郭庄村西北南有铁刹寺(又有称为铁塔寺或铁陀寺的)遣址,现尚有八面体碑材及重修碑、古井等。传说任尚书耙和尚的地方就在寺遣址西边200米处(原郭庄乡政府院子南部),农民至今称它为“铁耙头地”。村民曾在此挖出过较多的人骨头。
    郭庄村北阁建于清乾隆间,高大壮观,是博山现存较早较大的门阁建筑。村中心有庙叫观音堂,创于明万历年间。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