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博山>博山名山大观

望鲁山

发布日期:2007-07-19 09:04:04浏览次数:字体:[ ]

望鲁山,坐落在博山城西南的樵岭前村南3公里处,属泰沂山脉。山势绵亘,伏压莱芜、博山两地,是博山与莱芜较高的界山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鲁国的分界线。因其巍峨高耸,背齐而面鲁,故而得名望鲁山。山体呈东西走向,系花岗岩地质构造,主峰海拔727米。山林植被主要是松、柏、刺槐等各类树木和丹参、黄岑、远志、柴胡、紫草、何首乌等名贵药材。山上矿产资源丰宫,有蛭石、重晶石、花岗石,近来又发现了品位较高的金矿。两个主要山峰东西相对,有东望鲁、西望鲁之称,面积绵延几十公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望鲁山上沿山脊建有我国最早的长城--齐国长城。《齐纪》载:“(齐)宣王(公元前319-301)乘山岭筑长城,西起济州,东至海,以备楚”。《博山县志》载:“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通通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自(峨岭)脊西行,跨凤凰山,连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西接莱芜境山,皆长城岭也”。现如今,望鲁山上历经沧桑的城墙已不复存在,但残迹尚存。据史学专家考证,当年孟姜女哭倒的就是齐长城,又是投淄水而死,因而事件就有可能发生在今天的淄博地区。

望鲁山东麓的青石关是齐长城上最为著名的关隘,位于现在的莱芜市青石关村,与樵岭前村毗邻。城墙宽2.5米左右,现存3000余米,城门基本完好。当地历来就有“齐长城有三关,青石关为三关之要”的说法。在古代,青石关在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博山与莱芜的咽喉通道。这条通道被冠以非常形象的名称--瓮中道。今天,走过瓮中道,仍能清晰地看到光洁的青石板上嵌入的深深的车辙痕(附:四明人陈沂七言诗《瓮口岭》及孙宝侗作《瓮口道歌》)。

《博山区志》载,1947年2月,我华东野战军进行的莱芜战役打响后,驻博山的国民党七十三军七十七师迅速支援莱芜,在望鲁山至莱芜和庄一带被华野八纵、九纵全部歼灭。国民党七十七师师长田军剑在望鲁山附近被击毙。作为主战场之一,望鲁山战斗被载入历史。

进入九十年代,樵岭前村人民冒酷暑,战严寒,进行了大规模的小流域治理,栽植各类树木30余万株,在望鲁山脚下,建成人工湖一座,拦沙坝数座。成功开发了天星湖、王母池等景点,发展个体餐饮20余家,成为人们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天星湖坐落于望鲁山北的天星峪,因故得名。汇水面积5.2平方公里,坝高24米,设计库容49万立方米,实际库容20万立方米,九六年建成并始接纳游客,九七年又建成天然游泳场一处。游客至此,或荡舟,或畅游,或憩息于颇具民族风味的小木屋,都会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王母池位于天星湖下游,樵岭泉之南一公里处。池北侧峭壁上七块巨石垂立,象本天成,远观似一古妆淑女在俯首凝思,是为王母石。相传,古时候瑶池王母东巡泰山途径此地,见飞瀑流湍,青岩光洁,十分喜爱,便停下云车,步入潭中沫浴。后人便将王母沐浴之处称为“王母池”,又在池旁半山处建起了王母庙。幽雅的景致令许多现代文人挥毫泼墨,即景题署,有王颜山的“桃一熟岁九千”,蒋正和的“太液池”等,苍石红字,发人诗兴。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樵岭前村干部群众审时度势,发挥望鲁山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加快了旅游业发展,集吃、住、游、娱为一体,年收入突破3480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为樵岭前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樵岭前村坚持旅游带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市场考察,确定了以发展印刷业为主的工作大思路,历经十数年的拼搏,全村现己建成个体印刷企业38家,年创产值284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印刷专业村。

以旅游带印刷,以印刷促旅游,使樵岭前村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明天的樵岭前村一定更加美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