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博山>博山名山大观

芍药崮

发布日期:2007-05-30 10:28:14浏览次数:字体:[ ]

芍药崮

    有着《博山区蔬菜种植基地》美誉的北博山镇邀免崖村,同南部山区许多村庄一样,是一个山水相映、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同时,它又有自己的两大特点:一是村庄与河流、公路平行,呈一马平川之势。二是自然、人文景观较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芍药崮、郑家林、解元府、三官庙以及各种“名树”都值得人们研究。
    将呈一马平川之势的村庄、河流、公路三面“合围”的是西山(古称鹤山)、北山(古称凤凰坡)和东山(古称封山)。东山最北面,遥看呈芍药花状,有古代建筑物的山头便是芍药崮。
    历经风淋日晒、岁月沧桑的芍药崮上,屋墙、石围子仍然保存完好,几口石井和乱石、杂草封堵的山洞似乎在向人们诉说递兔崖人的祖辈在这里生活时发生的故事--明朝末年,村里人为了避难而开始在山顶建寨安家,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村里人为躲避由捻军起义引起的战乱,再次补修、扩建并以此作为栖身之地。
    随着岁月的流失、时代的变迁,芍药崮顶的建筑早已“此地空余黄鹤楼”,连同“芍药崮”三个字,也逐渐被村人所遗忘,人们所熟悉与钟情的只是它下面的美丽的四季风景--尤其是重阳节前后那一片片令人眩目的火红。
    倒是“邀兔崖”村名的由来,起源于芍药崮顶平台上的美丽传说,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津津乐道。
    相传古代邀免村并无村名。村之东南有一山高入云端,奇峰峻岭,蔚为壮观(此山即为现在的芍药山)。有一年村里桑麻菽栗大丰收,村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翁乘兴攀至芍药山顶,在一平台上饮酒祝贺,直至夜晚。时值中秋佳节,一轮明月升起,月光如水,山川大地一片洁白。两人喝至兴奋时,站起身来,举头看明月当空,低首望淄水流银,面对月光下峰峦竞秀、千山开朗的美景,清风徐来,心旷神怡,不禁雅兴大发。一老翁忽然想起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说道:“让我们邀请玉兔(月亮的别称)来与我们同饮,但愿我们的家乡日升月恒,乡民乐业久安”。另一老翁随机附和:“那就让我们的村庄定名为‘邀兔崖’吧!,”从此,该村便被称为邀兔崖村。
 
 
郑家林 

    提起邀兔崖,便不能不提及郑家林。郑家林位于邀免崖村北风凰坡前,方圆五十亩,现在仍有一架清初石牌坊存在,是博山现存的两架墓地石牌坊之一。牌坊高4米多,宽6米,刻工粗朴、结构简练。当年郑家林碑刻林立,不乏名手之作,但历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之后,现仅剩两块清碑。其中一碑为《祖宗功德碑》,立于乾隆四十五年,言郑氏自元朝延佑年间人居于“邀兔崖”,六世祖郑天禄曾任江西南康“照磨”一职,七世郑一山等掘起成为益都西鄙的一批文僚。另一碑是《更易守茔制碑》,立于宣统三年,内容是改变林墓的护守办法。
    郑家林的碑文记载,其实反映了邀兔崖的变迁、兴衰史,也证明了邀兔崖曾是文化村。郑氏在明嘉靖丁酉(公元1537)出了解元郑光溥,到万历已酉(公元1609)又出了亚元郑之范,他们都是在中举后的第二年中进士,当官后政声赫赫,子孙辈出了不少举人秀才。清初郑铁坡等人皆颇负名气。只是后来败落了。
    郑光溥,字一山,是博山第一个载入史册的进士。据《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载:“郑光溥,名一山,嘉靖戊戍登茅瓒榜。”而《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记载则更为详尽:“郑光溥,字伯公,号一山,嘉靖丁酉以选贡举北京解元,戊戍成进士,除行人司行人,擢御史累升山西提学佥事,才瞻学博,以西士质朴,可与人道时启迪之,先行谊而后词华彬彬,向风士习以变,寻任四川参政,随所扬历声绩著焉……”
    郑之范,字龙图,万历庚戍登韩敬榜,知内黄县,永平府推官,御史辽东开元道(《续修博山县志.选举志》)。
    郑之韩,万历癸卯举人,授山西宜君知县。
    郑僖昌,字全斯,号素民,又号铁坡。祖籍邀免,迁郭庄(旧时称东邀免)。明天启末秀才,“负高才,逢乱世,教书终老。著《鹳山堂诗》存世,淄川高念东为写序文,其甥岳继穆为撰墓表,均载《县志》。郑铁坡与赵进美、孙廷铎、王太平、翟蓼肃等人交往友善。卒于康熙初年。
 
解元府

    解元府,乃郑解元(郑光溥)的家宅。郑光溥为邀兔崖郑氏七世,家境富裕(相传郑光溥考举人屡次不中,其继母羞于回乡,斥巨资令其四处游学,拜得高人为师,方跃级参加会试,中得进士),中进士后家境更为兴旺,遂修解元府。
    邀免崖村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但人口较少,自明朝郑氏迁来之后,基本成为郑氏天下。解元府依八卦而建,曲折迂回,颇具规模。现仍有五座大门可寻,显赫气势,皆依然可寻。其中正门所属主人居住的瓦房,与邀免真武庙白衣阁一样,前出厦、后落阶,是博山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典建筑之一。

真武庙 

    邀兔真武庙临淄河,今存旧庙两口和“声闻阁”一间。两口旧庙一为三官庙,一为白衣殿(三官庙曾作过学校教室、办公室,白衣阁作过办公室)。还有青砖深浮雕麒麟影壁墙一面,形制少见,足珍。残破的碑座、石狮、门石鼓;柱础等若干,多为明末清初雕制。旧碑5块,最早者为万历三十二年《重修三官庙》,其次为康熙七年《新建白衣阁记》,撰文郑僖昌,书丹郑昌胤,“声闻阁”篆额也是康熙九年郑信昌之笔。此阁为斗拱建筑,博山已居罕见。
 
树中树.河楸树 

    伴随邀兔崖悠久历史的是被称为“树中树”的古槐。此树长于邀兔村南岭一古庙处,据古庙门前石碑记载,此古树栽于乾隆四年。此树主干高约5米,两人合围。有两大分枝向外蔓延,主干分枝皆已中空。其中一枝已死。另一枝依然茂盛,乃树中新发小树所维系。树中有树,也可谓之一大奇观。也许在将来,这株古槐仍然会作为历史的见证,向后人诉说邀免崖的变迁。
    楸树,落叶乔木,叶子三角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白色,有紫色斑点。木材供建筑用。河楸,楸树的一种,纹理细密、坚硬,为制造枪托和船只的好木材。成活率低、生长缓慢。
    邀兔崖村南河口处有一株河楸,一人合围,主干高约4.2米,已有45年树龄,为博山区现存不多的河楸之一。
    山不在高,有传说则名;地不在广,出人材则名。邀兔崖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样,必将成为邀兔崖人的骄傲,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
 
连船环的传说

    在鲁中山区,连船环的传说很广泛。仅在源泉地区说山崖上有连船环的就有岳阳山、三台山、鹿角山、大寨、小寨等,其他如:汉王寨、肖泰山、盆泉寨等高山悬崖上说法甚多。笔者曾在博山地区访查过多人;最初说的很准确,似亲眼目睹,但到落实时无人能具体证实,于是又说“xx人弄去打了镢头”、“修高压线时砸去了”、“大炼钢铁时抠去了”…。这些传说是:很古的时候咱这里是大海,只有少数山顶露出海面似岛屿,来往船只就系在铁环上,海水退了就剩下山寨上的铁环。我们这里古时是大海不错,但那时就有船和铁环的说法是荒诞无知的。
     山东丘陵,地质学上称为“古陆块”,是说它陆地出现较早。在博山地区,我们很容易就可看到砾石和沙土的沉积状层列,这种沉积现象的确是一种“海相”,有些地方还含有海生动物化石(如燕子石)。这里曾经是海时谈不上有船和铁器。而据传说,禹王山上有,岳阳山上也有,北面万山上也有,这些山峰海拔高度相差多达几百米,能有如此参差不齐的海平面?连环船一说,根本就经不住科学的推敲。
    陆地升起,大海退了,几亿年后才有了人类。直到离今天大约四千年前,独木船出现了,青铜器出现了,再而后才有铁。这里的大海与人和船的出现相差了几亿年。
    山崖上若有铁环,可能性也不可排除,那必是近代的事。譬如躲到山寨上住的人,为走捷径,也可能安一铁环穿上绳索以图便捷。若在几千年前,那铁经不得风雨锈蚀,怕也就化为乌有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