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 | |||
| |||
九龙山 位于北博山镇政府驻地以西,金牛山风景区东麓,南与辰巳山隔河相望。纵横连绵九道岭,状若游龙,故名。九龙山呈东西走向,系青石山,主峰海拔566米,山体阳面,植被丰厚,以侧柏、黄樯、刺槐为主,灌木丛生,多有荆棘、藤萝。据此山碑文记载九龙山封禁于明代,山上翠盖浓荫已有数百年。 从北博山村北沿曲折石阶,盘旋回环于苍松翠柏之间,可见有一组古建筑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至山门一座砖砌单檐牌楼凌空矗立,古朴典雅。东院为药王庙,重梁叠柱、木椽起脊、小瓦盖顶,朱红门柱。门棉刻着“妙手回春”四个镏金草书字。北面悬崖峭壁处有八卦形状“兴文池”,为民国三十一年所建。池西月门里面是宽敞大院,北为“吕祖殿”,殿前有三通合并一体的石碑乃博山进士张新曾撰文,原四区区长张朝宗书丹。 西面是“诚感亭”,彩楹画栋,斗拱飞檐,四角翘起翼然若飞。殿门廊柱上刻有花纹图案。里面供奉着神采突变的“福神”。亭下边有一池碧水,清风徐来,微波涟漪。崖壁上书“振武池”,为民国八年凿。庙廊下有碑五通,其中《九龙山重修庙碑记》系博山拔贡王风藻撰文并书。此碑立于民国二十五年。福神原为明代甲辰进士,原籍湖北,因党锢角逐,隐居此地。他深明医理,为民治病,尤以喉症见长,因多有功德,殁后当地百姓遂尊为“福神”。“振武池”上有摩崖阴刻大字“保障千秋”,虽经多年风剥雨蚀,尚清晰,遒劲有力。 诚感亭北壁处有六十级石阶,上有“泰山奶奶庙”。“见龙潭”在泰山殿旁,落霞亭映带左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楹联力度穿石,精雕细琢,登亭远眺,厂房巍立,阡陌纵横,淄水如练,辛泰铁路、博沂公路交叉延伸。身临青山古刹,醉人心扉。 山上有稀有树种“虎皮松”,华彩斑烂,鳞片芳点。树龄当在百年以上。西山顶有千秋蘑菇柏,傲然于绝壁之岗。一搂粗的树干坦露在四指宽的石缝中,与旱魔狂风相斗,天下称奇。在沂源松仙岭、莱芜张家台几十里外看的清楚。古柏南断崖前有古洞,口狭窄、内宽敞,能容数十人。 九龙山东岭下,有光绪二十四年立节妇碑一块。总高3米,宽一米,厚0.25米。当年有碑楼护持。书“彤史扬庥”4个字圆底深挖,右两行字为“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提督山东省学院加十级纪录十次为旌表节妇北博山庄处士李元凯之妻苏宏仁之女。”碑阴有文较长,历述节妇艰苦卓绝身世。此碑是封建礼教罪状的实物见证,本区现已少见。 九龙山下北博山庄,现为镇政府驻地。北博山村建村很早,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了。是清初大学士孙廷铨的佃户庄。村内有真武庙,重建于嘉靖二年,是博山现存不多的明代建筑。庙内有北齐(公元550-577年)菩萨造像碑一通。顶部有深浮雕佛龛造像一组。中龛为圆肩桃尖形,通高42公分,宽39公分,豆把莲座,上有站立佛像五躯,中为如来本佛,头上有火焰光轮纹饰,左右各二菩萨。由此可见,早在1400年前,这里已形成村落并初具一定规模,百姓之宗教信仰,石刻工艺之风格可窥一斑。 解放后夏庄区公所曾办公于大庙,后为公社驻地。 九龙山因风景秀丽,古建筑玲珑错落,《水浒传》系列电视剧《鲁智深》曾作为主要外景拍摄场地。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